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1.1 概述 | 第10-14页 |
1.1.1 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现状 | 第10页 |
1.1.2 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及育种技术 | 第10-12页 |
1.1.3 食用菌常规营养成分及生理作用 | 第12-14页 |
1.1.3.1 水分 | 第12页 |
1.1.3.2 粗纤维 | 第12-13页 |
1.1.3.3 粗多糖 | 第13页 |
1.1.3.4 粗蛋白 | 第13-14页 |
1.1.3.5 矿质元素 | 第14页 |
1.1.3.6 粗脂肪 | 第14页 |
1.1.3.7 粗灰分 | 第14页 |
1.2 鬼伞属食用菌种类及应用价值 | 第14-16页 |
1.2.1 鬼伞属资源及分类地位 | 第14-15页 |
1.2.2 鬼伞属应用价值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 墨汁鬼伞资源及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墨汁鬼伞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墨汁鬼伞形态学特征 | 第19-25页 |
2.1 供试材料 | 第19页 |
2.1.1 供试菌种 | 第19页 |
2.1.2 母种培养基 | 第19页 |
2.1.3 供试子实体 | 第19页 |
2.1.4 供试孢子 | 第19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.1 墨汁鬼伞菌丝体显微观察 | 第19-20页 |
2.2.2 墨汁鬼伞子实体外观结构观察 | 第20页 |
2.2.3 墨汁鬼伞孢子形态观察 | 第2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3.1 墨汁鬼伞菌丝体形态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3.2 墨汁鬼伞子实体形态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3.3 墨汁鬼伞孢子形态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4 讨论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墨汁鬼伞的人工驯化 | 第25-40页 |
3.1 供试菌种 | 第25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2.1 母种培养条件优化 | 第25-26页 |
3.2.1.1 最适碳源筛选 | 第25页 |
3.2.1.2 最适氮源筛选 | 第25页 |
3.2.1.3 最适pH值筛选 | 第25页 |
3.2.1.4 最适培养温度研究 | 第25页 |
3.2.1.5 不同半合成培养基对墨汁鬼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2.2 原种培养条件优化 | 第26页 |
3.2.2.1 基于不同主料为基础的原种配方 | 第26页 |
3.2.2.2 不同石灰添加量的原种配方 | 第26页 |
3.2.3 栽培试验 | 第26-27页 |
3.2.3.1 覆土立袋栽培 | 第26-27页 |
3.2.3.2 不覆土立袋栽培 | 第27页 |
3.2.3.3 堆袋式栽培 | 第27页 |
3.2.3.4 牛粪玉米秸秆堆料栽培 | 第27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7页 |
3.3.1 母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27-32页 |
3.3.1.1 不同碳源对墨汁鬼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3.1.2 不同氮源对墨汁鬼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3.1.3 不同pH对墨汁鬼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3.1.4 不同温度对墨汁鬼伞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3.1.5 不同半合成培养基对墨汁鬼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2 原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2-34页 |
3.3.2.1 不同主料对墨汁鬼伞生长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3.2.2 石灰添加量对原种生长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3.3 墨汁鬼伞的栽培试验 | 第34-37页 |
3.3.3.1 墨汁鬼伞的出菇特征 | 第34页 |
3.3.3.2 不同栽培方式对墨汁鬼伞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3.3.3 不同栽培方式对墨汁鬼伞产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.3.4 墨汁鬼伞出菇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| 第36-37页 |
3.4 讨论 | 第37-40页 |
3.4.1 墨汁鬼伞母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7-38页 |
3.4.2 墨汁鬼伞原种培养基的优化 | 第38页 |
3.4.3 墨汁鬼伞的人工栽培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墨汁鬼伞营养成分的组成及分析 | 第40-54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4.2 样品预处理 | 第40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0-44页 |
4.3.1 水分测定 | 第40页 |
4.3.2 灰分测定 | 第40-41页 |
4.3.3 粗蛋白测定 | 第41页 |
4.3.4 粗脂肪测定 | 第41页 |
4.3.5 粗多糖测定 | 第41-42页 |
4.3.6 粗纤维测定 | 第42-43页 |
4.3.7 氨基酸测定 | 第43页 |
4.3.7.1 氨基酸测定方法 | 第43页 |
4.3.7.2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 | 第43页 |
4.3.8 矿质元素测定 | 第43-44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1页 |
4.4.1 墨汁鬼伞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4.1.1 水分比较分析 | 第44页 |
4.4.1.2 灰分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4页 |
4.4.1.3 粗蛋白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4.1.4 粗脂肪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5页 |
4.4.1.5 粗多糖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5页 |
4.4.2 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4.2.1 墨汁鬼伞子实体氨基酸组成比较 | 第45-49页 |
4.4.2.2 墨汁鬼伞子实体必需氨基酸模式与FAO/WHO模式的比较 | 第49页 |
4.4.2.3 墨汁鬼伞子实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与两种经济菇的比较 | 第49-50页 |
4.4.2.4 墨汁鬼伞必需氨基酸的RAA、RC、SCR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.3 矿质元素组成及比较分析 | 第51页 |
4.5 讨论 | 第51-54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54-55页 |
5.1 墨汁鬼伞的形态学特征 | 第54页 |
5.2 墨汁鬼伞的人工驯化 | 第54页 |
5.3 墨汁鬼伞的营养成分测定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