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主要缩略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部分:除草剂苯草醚合成工艺优化及剂型研究 | 第14-4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2 农药除草剂分类 | 第15-17页 |
1.3 二苯醚类除草剂研究背景 | 第17页 |
1.4 二苯醚类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| 第17-18页 |
1.5 苯草酺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5.1 苯萆踺的理化性质 | 第18-19页 |
1.5.2 絲雄毒性 | 第19页 |
1.6 苯草謎合成方法鄉 | 第19-20页 |
1.7 农药剂型 | 第20-21页 |
1.7.1 可湿性粉剂 | 第20-21页 |
1.8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苯草醚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| 第22-40页 |
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6页 |
2.2.1 中间体Ⅰ(2,3,4-三氣硝基苯)的合成 | 第22-23页 |
2.2.2中间体Ⅱ(2,3-二氳-6-硝基苯胺)的合成 | 第23-24页 |
2.2.3 苯箪醚的合成 | 第24-2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8页 |
2.3.1 合成中间体Ⅰ(2,3,4-三氯硝基苯)的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0页 |
2.3.1.1 硝化方式的选择 | 第26页 |
2.3.1.2 温度对2,3,4-三氯硝基苯产率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3.1.3 发烟硝酸与原料摩尔比对2,3,4-三氯硝基苯产率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3.1.4 浓硫酸与发烟硝酸摩尔比对2,3,4-三氯硝基苯产率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3.1.5 时间对2,3,4-三氯硝基苯产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3.2 合成中间体Ⅱ(2J-三氳-6-硝基苯胺)的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4页 |
2.3.2.1 温度对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产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2.3.2.2 氨气压力对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产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.2.3 溶剂种类对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产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3.2.4 溶剂用量对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产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3.2.5 时间对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产率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3.2.6 溶剂回收对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产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3.3 苯軍踺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8页 |
2.3.3.1 温度对苯萆醚产率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3.3.2 溶剂种类对苯草醚产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.3.3 缚酸剂对苯草醚产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3.3.4 苯酚与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摩尔比对苯草醚产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3.3.5 K_2C0_3与2,3-二氯-6-硝基苯胺摩尔比对苯草醚产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3.3.6 溶剂回收对苯草醚产率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4 工艺流程图 | 第38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2.5.1 结论 | 第39页 |
2.5.2 展望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苯草醚制剂 | 第40-44页 |
3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40页 |
3.2 可湿性粉剂 | 第40-43页 |
3.2.1 栽体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3.2.2 分散剂的筛选 | 第41-42页 |
3.2.3 润湿剂的筛选 | 第42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3.3.1 结论 | 第43页 |
3.3.2 展望 | 第43-44页 |
第二部分:苯并噻(喔)唑联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| 第44-76页 |
第四章 概述 | 第44-58页 |
4.1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44-48页 |
4.1.1 杀螨杀虫活性 | 第44-45页 |
4.1.2 杀菌活性 | 第45-47页 |
4.1.3 除草活性 | 第47-48页 |
4.2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48-51页 |
4.2.1 杀螨杀虫活性 | 第48-50页 |
4.2.2 杀菌活性 | 第50-51页 |
4.2.3 除草活性 | 第51页 |
4.3 噁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51-53页 |
4.3.1 杀螨杀虫活性 | 第51页 |
4.3.2 杀菌活性 | 第51-52页 |
4.3.3 除草活性 | 第52-53页 |
4.4 硫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53页 |
4.4.1 杀螨杀虫活性 | 第53页 |
4.4.2 杀菌活性 | 第53页 |
4.4.3 除草活性 | 第53页 |
4.5 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53-55页 |
4.5.1 杀螨杀虫活性 | 第53-54页 |
4.5.2 杀菌活性 | 第54页 |
4.5.3 除草活性 | 第54-55页 |
4.6 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55-56页 |
4.6.1 杀螨杀虫活性 | 第55页 |
4.6.2 杀菌活性 | 第55页 |
4.6.3 除草活性 | 第55-56页 |
4.7 本轮文研究目的和思路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3-((5-(苯甲硫基)-1,3,4-1二唑-2-基)甲基)苯并[d]噻唑-2(3H)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| 第58-68页 |
5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58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58-64页 |
5.2.1 苯并噻(噁)唑酮的合成 | 第58-60页 |
5.2.2 苯并噻(噁)唑酮-3-乙酸乙酯的合成 | 第60-61页 |
5.2.3 微波辅助苯并噻(噁)唑酮-3-乙酰肼的合成 | 第61页 |
5.2.4 微波辅助3-((5-巯基-1,3,4-噁二唑-2-基)甲基)苯并[d]噻(噁)唑-2(3H)-酮的合成 | 第61-63页 |
5.2.5 3-((5-(苯甲硫基)-1,3,4-噁二唑-2-基)甲基)苯并[d]噻(噁)唑-2(3H)酮的合成 | 第63-64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8页 |
5.3.1 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64-65页 |
5.3.2 结果分析 | 第65页 |
5.3.3 谱图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3.3.1 氢谱 | 第65-66页 |
5.3.3.2 质谱 | 第66-68页 |
第六章 N-(苯并[d]噻唑-2-基)-2-((5-苯基-1,3,4-噻(噁)二唑-2-基)硫代)乙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| 第68-75页 |
6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68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68-73页 |
6.2.1 取代苯甲酸甲酯(8)的合成 | 第68-69页 |
6.2.2 取代苯甲酸甲酯的(9)的合成 | 第69-70页 |
6.2.3 2-巯基取代苯基-13,4-_(嗯)二唑(10)的合成 | 第70-71页 |
6.2.4 N-床并唑-2-基)-2-氯乙嫌胺(12)的合成 | 第71-72页 |
6.2.5 N-(苯并I刃噻唑-2-基>2-((5-苯基-1,3,4-噻(睡)二唯-2-基)硫代)乙_(13)的 | 第72-73页 |
6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3-75页 |
6.3.1 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73页 |
6.3.2 谱图分析 | 第73-75页 |
6.3.2.1 氢谱 | 第73-7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6页 |
7.1 结论 | 第75页 |
7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| 第7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4页 |
附图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/录用的论文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