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发电、发电厂论文--变电所论文

新庙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第8-9页
    1.3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常规变电站特点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智能变电站特点第10-11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设计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1-14页
第2章 新庙110kV智能站电气设计方案第14-26页
    2.1 电力系统概况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电力系统现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负荷预测第14-17页
    2.2 工程建设必要性第17页
    2.3 主变压器选择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主变压器的选择原则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主变压器台数的选择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第18-19页
    2.4 接入系统方案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接入点分析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潮流计算条件及结果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110 kV出线规模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35 kV出线规模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10 kV出线规模第22-23页
    2.5 主变型式选择与无功补偿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主变型式选择及抽头选择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无功补偿论证第23-25页
    2.6 结论与建议第25-26页
第3章 继电保护配置与调度自动化方案设计第26-32页
    3.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一次系统概述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配置原则及方案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第28页
    3.2 系统调度自动化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系统调度自动化现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调度运行管理关系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电能计量系统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及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第30-32页
第4章 一次设备智能化及设备选择第32-50页
    4.1 一次设备智能化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一次设备智能化原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变压器智能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断路器智能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35 kV/10kV开关柜智能化第34页
    4.2 电气主接线第34-37页
    4.3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第37-40页
    4.4 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避雷器的配置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110 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35 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10 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主变压器中性点的绝缘配合第42-43页
    4.5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第43-44页
    4.6 站用电及照明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站用电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站用变压器选择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站用电的供电方式及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照明及检修网络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主要场所的照明及控制方式第45页
    4.7 防直击雷与接地第45-50页
第5章 二次智能设备及自动化技术第50-66页
    5.1 二次智能设备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预制电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预制光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光缆的选择第51-52页
    5.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原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监测、监控范围及功能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系统网络构成及网络通信设备配置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系统功能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方案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第56-58页
    5.3 一体化电源系统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系统构成及功能要求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直流系统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间断电源系统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通信电源系统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一体化电源监控第59-60页
    5.4 其他二次系统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第61-66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0页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0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陕西民间布艺造型及技艺形式研究
下一篇:在Lévy跳扩散模型下带交易费用的期权定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