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1.1 面孔识别的模型 | 第10-12页 |
1.1.1 Bruce和Young的双通道平行加工模型 | 第10-11页 |
1.1.2 Haxby的分布式人类神经系统模型 | 第11-12页 |
1.1.3 Burton的交互激活与竞争模型 | 第12页 |
1.1.4 White的面孔识别模型 | 第12页 |
1.2 面孔性别识别的影响因素 | 第12-14页 |
1.2.1 表情对面孔性别识别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1.2.2 注意对面孔性别识别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2.3 个体性别差异对面孔性别识别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2.4 空间频率信息对面孔性别识别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3 语言对知觉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3.1 语言相对假说 | 第14-15页 |
1.3.2 语言背景假说 | 第15页 |
1.4 语义饱和 | 第15-17页 |
1.4.1 语义饱和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1.4.2 语义饱和对表情识别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中关注的脑电成分 | 第17-19页 |
1.5.1 P1 | 第17页 |
1.5.2 N170 | 第17页 |
1.5.3 VPP | 第17-19页 |
2 问题提出 | 第19-21页 |
2.1 已有问题不足 | 第19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2.3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2.3.1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2.3.2 研究范式 | 第19页 |
2.4 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3 实验研究 | 第21-29页 |
3.1 实验一 | 第21-24页 |
3.1.1 被试 | 第21页 |
3.1.2 材料 | 第21-22页 |
3.1.3 实验设计 | 第22页 |
3.1.4 实验程序及被试任务 | 第22-23页 |
3.1.5 结果 | 第23页 |
3.1.6 讨论 | 第23-24页 |
3.2 实验二 | 第24-29页 |
3.2.1 被试 | 第24页 |
3.2.2 材料 | 第24页 |
3.2.3 实验设计 | 第24页 |
3.2.4 实验程序及被试任务 | 第24-25页 |
3.2.5 数据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6 脑电数据结果 | 第26-27页 |
3.2.7 讨论 | 第27-29页 |
4 综合讨论 | 第29-32页 |
5 结论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9页 |
附录 | 第39-4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