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18-22页 |
1 绪论 | 第22-6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2-26页 |
1.2 绿化屋顶研究综述 | 第26-45页 |
1.2.1 绿化屋顶概述 | 第26-28页 |
1.2.2 绿化屋顶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8-45页 |
1.3 夜间通风研究综述 | 第45-55页 |
1.3.1 夜间通风概述 | 第45-47页 |
1.3.2 夜间通风理论研究综述 | 第47-55页 |
1.4 绿化屋顶与夜间通风结合的理论研究 | 第55-58页 |
1.5 研究目的 | 第58-59页 |
1.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59-62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59-60页 |
1.6.2 技术路线 | 第60-62页 |
2 夜间通风作用下屋顶绿化的实验研究 | 第62-128页 |
2.1 植物的选取 | 第62-64页 |
2.2 实验介绍 | 第64-70页 |
2.2.1 实验地点及气候条件 | 第64-65页 |
2.2.2 实验箱介绍 | 第65-67页 |
2.2.3 实验工况介绍 | 第67-68页 |
2.2.4 实验仪器及测量参数 | 第68-70页 |
2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0-121页 |
2.3.1 2015年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0-91页 |
2.3.2 2016年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1-113页 |
2.3.3 相关性分析 | 第113-116页 |
2.3.4 叶片的太阳辐射动态遮阳系数 | 第116-120页 |
2.3.5 建筑围护结构及室外温度对室内热交换的影响 | 第120-121页 |
2.4 评价指标 | 第121-124页 |
2.4.1 屋顶温差比率RTDR | 第121-123页 |
2.4.2 放吸热比RTDR | 第123-1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8页 |
3 夜间通风作用下屋顶绿化的模拟研究 | 第128-178页 |
3.1 ENERGYPLUS软件简介 | 第128-131页 |
3.2 绿化屋顶能量平衡模型 | 第131-138页 |
3.3 通风能量平衡模型 | 第138页 |
3.4 ENERGYPLUS中绿化屋顶及夜间通风的参数设置 | 第138-139页 |
3.5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| 第139-141页 |
3.6 数值模型验证 | 第141-144页 |
3.7 影响夜间通风及绿化屋顶各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| 第144-174页 |
3.7.1 外墙的影响 | 第147-151页 |
3.7.2 换气次数的影响 | 第151-153页 |
3.7.3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| 第153-156页 |
3.7.4 植物高度的影响 | 第156-159页 |
3.7.5 土壤厚度 | 第159-162页 |
3.7.6 灌溉的影响 | 第162-165页 |
3.7.7 结构层的影响 | 第165-168页 |
3.7.8 昼夜温差的影响 | 第168-170页 |
3.7.9 各影响因素相关性排序 | 第170-171页 |
3.7.10 屋顶结构层与土壤共同作用时的热环境及传热研究分析 | 第171-174页 |
3.8 绿化屋顶与双层架空通风屋顶的比较 | 第174-176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176-178页 |
4 绿化屋顶与夜间通风联合作用的降温评估工具 | 第178-186页 |
4.1 评估工具原理 | 第178页 |
4.2 建筑模型 | 第178-180页 |
4.3 评估工具 | 第180-18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84-186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86-194页 |
5.1 研究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| 第187-191页 |
5.1.1 实验研究结论 | 第187-188页 |
5.1.2 模拟研究结论 | 第188-190页 |
5.1.3 主要创新点 | 第190-191页 |
5.2 讨论 | 第191-192页 |
5.3 展望 | 第192-194页 |
致谢 | 第194-1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6-210页 |
附录 | 第210-211页 |
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10-211页 |
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2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