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9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、方法 | 第18-19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| 第19-28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 | 第19-21页 |
一、参与 | 第19-20页 |
二、治理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| 第21-28页 |
一、参与式民主理论 | 第21-23页 |
二、参与式治理理论 | 第23-26页 |
三、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李宝村参与式治理实践 | 第28-36页 |
第一节 大均乡李宝村基本情况 | 第28-29页 |
一、大均乡李宝村村情 | 第28页 |
二、民族传统及文化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大均乡李宝村参与式治理实践 | 第29-34页 |
一、以工商资本为载体 | 第29-31页 |
二、以服务型村两委为依托 | 第31-32页 |
三、以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为动力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大均乡李宝村参与式治理成效分析 | 第34-36页 |
一、自然资源因环境整治得到有效保护 | 第34页 |
二、农旅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 | 第34-35页 |
三、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| 第35页 |
四、畲族文化传承持续发力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参与式治理在民族地区乡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6-43页 |
第一节 参与式治理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0页 |
一、村民自治乏力 | 第36-37页 |
二、村民参与治理意识淡薄 | 第37-38页 |
三、传统治理模式根深蒂固 | 第38-39页 |
四、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制约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原因分析 | 第40-43页 |
一、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| 第40页 |
二、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及科学水平落后 | 第40-41页 |
三、民族地区乡村村民参与治理能力不足 | 第41-42页 |
四、保障村民参与治理的制度供给不足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完善民族地区乡村参与式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| 第43-53页 |
第一节 坚持“内生”与“外援”双轮驱动,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| 第43-45页 |
一、借助地区优势,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经济 | 第43-44页 |
二、坚持“引进来、走出去”战略,实现市场理念的转变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村民参与治理能力 | 第45-48页 |
一、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 | 第45-46页 |
二、提高村民科技素养 | 第46页 |
三、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意识 | 第46-47页 |
四、培养村民参与治理能力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加强参与式治理的制度构建,实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| 第48-50页 |
一、转变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过程,密切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 | 第48-49页 |
二、转变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,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| 第49-50页 |
第四节 完善民族地区乡村公共协商体制机制 | 第50-53页 |
一、完善村民参与治理路径 | 第51-52页 |
二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乡村公共协商机制 | 第52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-60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