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绪论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巴特勒女性主义性别操演论的理论背景 | 第11-24页 |
| 第一节 从传统到后现代:女性主义性别理论的演进 | 第11-16页 |
| 一、传统女性主义性别理论 | 第11-14页 |
| 二、后现代女性主义性别理论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节 从继承到反叛:巴特勒女性主义性别操演论的产生 | 第16-24页 |
| 一、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反叛 | 第16-19页 |
| 二、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继承与反叛 | 第19-24页 |
| 第二章 巴特勒女性主义性别操演论的特征 | 第24-33页 |
| 第一节 操演具有戏剧性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节 操演是行为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节 操演没有主体 | 第27-30页 |
| 第四节 操演的“重复”与“引用” | 第30-33页 |
| 第三章 巴特勒女性主义性别操演论的批评实践 | 第33-44页 |
| 第一节 性别操演论与巴特勒的《性别在燃烧》 | 第33-37页 |
| 一、质询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扮装的两面性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新型家族关系 | 第35-36页 |
| 四、导演的视角与霸权 | 第36-37页 |
| 第二节 从性别操演论来看当代剧作《蝴蝶君》 | 第37-44页 |
| 一、《蝴蝶君》的女性群像 | 第37-39页 |
| 二、性别转换:从“蝴蝶夫人”到“蝴蝶君” | 第39-44页 |
| 结语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