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产业损害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进口乳制品贸易 | 第12-13页 |
1.2.3 小结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| 第13-14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4 产业损害的基本理论 | 第15-17页 |
1.4.1 产业损害的相关定义 | 第15页 |
1.4.2 传统的产业损害测算模型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我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分析 | 第17-25页 |
2.1 我国乳制品进口贸易情况 | 第17-20页 |
2.1.1 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1.2 我国乳制品进口结构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1.3 我国乳制品进口来源国分布 | 第19-20页 |
2.1.4 我国乳制品进口主体 | 第20页 |
2.2 影响乳制品进口的因素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1 价格 | 第20页 |
2.2.2 乳品质量 | 第20页 |
2.2.3 消费习惯 | 第20-21页 |
2.2.4 收入水平 | 第21页 |
2.3 我国乳制品进口激增的原因 | 第21-22页 |
2.3.1 关税下降 | 第21页 |
2.3.2 国内乳制品消费需求增长 | 第21-22页 |
2.3.3 国内消费者信心不足 | 第22页 |
2.3.4 国外成本优势 | 第22页 |
2.4 我国乳制品进口激增带来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4.1 进口乳制品价格高 | 第22-23页 |
2.4.2 乳制品安全问题被高度关注 | 第23页 |
2.4.3 国内乳制品企业绝地重生 | 第23页 |
2.4.4 新政策可能导致进口乳制品价格上涨 | 第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幅度测算与预警 | 第25-44页 |
3.1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幅度测算指标体系 | 第25-31页 |
3.1.1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幅度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3.1.2 指标解释 | 第26-27页 |
3.1.3 指标数据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2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幅度测算指标赋权 | 第31-39页 |
3.2.1 基于逐级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 | 第31-36页 |
3.2.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赋权 | 第36-37页 |
3.2.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组合赋权 | 第37-39页 |
3.3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幅度测算应用 | 第39-41页 |
3.4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预警 | 第41-43页 |
3.4.1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预警简介 | 第41页 |
3.4.2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预警方法的确定 | 第41-43页 |
3.4.3 计算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预警区间 | 第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国内乳制品产业损害预测 | 第44-53页 |
4.1 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-BP神经网络的预测 | 第44-48页 |
4.1.1 BP-神经网络预测 | 第44-45页 |
4.1.2 小波分解与重构 | 第45-46页 |
4.1.3 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过程 | 第46-48页 |
4.2 马尔科夫预测 | 第48-52页 |
4.2.1 马尔可夫法预测简介 | 第48-49页 |
4.2.2 马尔科夫预测 | 第49-52页 |
4.3 两种预测结果对比及分析 | 第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对策建议 | 第53-58页 |
5.1 政府支持 | 第53-55页 |
5.1.1 重视发展奶养殖业 | 第53-54页 |
5.1.2 创建企业和奶农直接的利益联结机制 | 第54-55页 |
5.1.3 建立生态循环模式 | 第55页 |
5.2 乳制品企业自身发展 | 第55-57页 |
5.2.1 产品本身 | 第55-56页 |
5.2.2 企业的社会形象 | 第56页 |
5.2.3 销售渠道 | 第56-5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结论 | 第58页 |
6.2 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3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7页 |
后记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