侗族亮布的镂空艺术表现形式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论文的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.1 亮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.2 镂空艺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4 本课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1.4.1 本课题的难点 | 第13-14页 |
1.4.2 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侗族亮布的概况 | 第17-26页 |
2.1 侗族亮布的概况 | 第17-21页 |
2.1.1 制作过程及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2.1.2 侗族亮布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1.3 亮布的制作变更及其面临的困境 | 第19-21页 |
2.2 侗族亮布的工艺与艺术价值 | 第21-25页 |
2.2.1 文化底蕴与工艺价值 | 第21-23页 |
2.2.2 绿色环保性与艺术价值 | 第23-25页 |
2.3 传承侗族亮布的方式及必要性 | 第25-26页 |
2.3.1 传承方式与途径 | 第25页 |
2.3.2 传承侗族亮布的重要性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亮布与镂空艺术的结合 | 第26-31页 |
3.1 侗族亮布的种类 | 第26-28页 |
3.1.1 侗族亮布的分类与特点 | 第26-27页 |
3.1.2 工艺与艺术的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2 镂空艺术的特征与工艺分类 | 第28-31页 |
3.2.1 镂空艺术的手法与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2.2 镂空艺术的呈现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侗族亮布的镂空艺术表现形式 | 第31-56页 |
4.1 镂空艺术的表现形式 | 第31-37页 |
4.1.1 镂空艺术与不同材质结合的创表现形式 | 第32-35页 |
4.1.2 不同材质的分类与特征 | 第35-37页 |
4.1.3 总结 | 第37页 |
4.2 激光切割技术的表现形式 | 第37-43页 |
4.2.1 激光切割工艺的定义及分类 | 第37-41页 |
4.2.2 亮布与不同材质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| 第41-43页 |
4.2.3 激光切割技术总结 | 第43页 |
4.3 编织工艺的表现形式 | 第43-46页 |
4.3.1 编织工艺的分类与特征 | 第43-45页 |
4.3.2 亮布与不同材质相结合 | 第45-46页 |
4.3.3 编织工艺总结 | 第46页 |
4.4 刺绣工艺的表现形式 | 第46-50页 |
4.4.1 刺绣工艺的分类及表现手法 | 第46-49页 |
4.4.2 亮布与不同材质结合的表现形式 | 第49页 |
4.4.3 刺绣工艺总结 | 第49-50页 |
4.5 褶皱工艺的表现形式 | 第50-52页 |
4.5.1 褶皱工艺的特征与分类 | 第50页 |
4.5.2 亮布与不同材质结合的表现手法 | 第50-51页 |
4.5.3 褶皱工艺实验总结 | 第51-52页 |
4.6 烧结破坏工艺的的表现形式 | 第52-53页 |
4.6.1 烧结工艺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| 第52页 |
4.6.2 亮布与不同材质结合的表现手法 | 第52-53页 |
4.6.3 烧结破坏工艺总结 | 第53页 |
4.7 绘画拼贴的表现形式 | 第53-55页 |
4.7.1 绘画拼贴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| 第53-54页 |
4.7.2 亮布与不同材质的结合的表现形式 | 第54-55页 |
4.7.3 拼贴绘画技法总结 | 第55页 |
4.8 创新应用总结 | 第55-56页 |
第5章 侗族亮布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| 第56-60页 |
5.1 亮布镂空艺术的发展途径与价值 | 第56-58页 |
1. 发展途径 | 第56-57页 |
2. 目的与意义 | 第57-58页 |
5.2 侗族亮布镂空艺术的具体应用 | 第58-59页 |
5.3 侗族亮布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| 第59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硕士研究生作品集 | 第65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