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无砟轨道使用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1 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混凝土冻胀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3 裂缝内水冻胀力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1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混凝土裂缝冻胀扩展应变准则研究 | 第21-35页 |
2.1 冻胀条件下裂缝应力 | 第21-27页 |
2.1.1 冻胀裂缝尖端弹性应力场 | 第21-25页 |
2.1.2 平面状态下裂缝尖端主应力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2 混凝土冻胀破坏准则的选取 | 第27-31页 |
2.2.1 基于Mohr-Coulomb准则的分析 | 第27页 |
2.2.2 基于Tresca准则的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2.3 基于Mises准则的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2.4 确定混凝土冻胀破坏强度准则 | 第29-31页 |
2.3 含裂缝水冻胀扩展应变阀值 | 第31-34页 |
2.3.1 裂缝尖端微裂纹起裂应变阀值 | 第31-32页 |
2.3.2 裂缝尖端混凝土开裂应变阀值 | 第32-34页 |
2.3.3 裂缝冻胀扩展应变准则 | 第34页 |
2.4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混凝土冻胀模型参数确定及试件制备 | 第35-48页 |
3.1 混凝土试件模型参数 | 第35-36页 |
3.1.1 试件尺寸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2 裂缝几何参数选定及制作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2.1 初始裂缝宽度的确定 | 第37页 |
3.2.2 初始裂缝深度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3.2.3 初始裂缝模具制作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3 试验环境温度边界确定 | 第39-40页 |
3.3.1 降温试验最低温度的确定 | 第39页 |
3.3.2 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边界确定 | 第39-40页 |
3.4 裂缝初始含水率确定及控制方法 | 第40-45页 |
3.4.1 裂缝初始含水率确定 | 第40-44页 |
3.4.2 裂缝初始含水率控制方法 | 第44-45页 |
3.5 原材料和配合比 | 第45页 |
3.6 含裂缝试块制作与养护 | 第45-46页 |
3.7 试件筛选 | 第46-47页 |
3.8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含裂缝水混凝土试件冻胀试验研究 | 第48-64页 |
4.1 试验设备平台搭建 | 第48-55页 |
4.1.1 光学非接触应变测量设备 | 第48-52页 |
4.1.2 声发射损伤定位仪器试验平台建立 | 第52-54页 |
4.1.3 低温环境试验箱 | 第54-55页 |
4.2 前期试验探索 | 第55页 |
4.3 冻胀损伤定位试验 | 第55-60页 |
4.3.1 传感器定位方法 | 第55-58页 |
4.3.2 损伤定位试验过程 | 第58-60页 |
4.4 裂缝冻胀扩展试验规划 | 第60-62页 |
4.4.1 裂缝冻胀扩展研究工况设定 | 第60-61页 |
4.4.2 裂缝冻胀扩展试验前期试件处理 | 第61-62页 |
4.4.3 裂缝冻胀扩展试验过程 | 第62页 |
4.5 冻融循环试验 | 第62-63页 |
4.6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含裂缝水混凝土冻胀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4-87页 |
5.1 冻胀损伤定位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1页 |
5.1.1 裂缝冻胀损伤分布 | 第64-67页 |
5.1.2 裂缝冻胀扩展过程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1.3 含裂缝水无砟轨道冻胀破坏机理 | 第70-71页 |
5.2 低温裂缝扩展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1-83页 |
5.2.1 裂缝冻胀扩展应变准则验证 | 第71-73页 |
5.2.2 不同冻胀力作用下裂缝扩展状态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2.3 裂隙宽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2.4 裂缝深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5.2.5 裂缝初始含水率对裂缝扩展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5.2.6 外界温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5.3 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分析 | 第83-85页 |
5.3.1 冻融循环裂缝尖端损伤累积分析 | 第83-85页 |
5.3.2 冻融循环的损伤过程分析 | 第85页 |
5.4 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6.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| 第87-88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