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--革命传统教育论文

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效性及模式优化研究--以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视角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绪论第16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缘起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22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1.4 重难点及创新点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重难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创新点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存在的主要不足与改进第25-27页
第一章 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概述第27-34页
    1.1 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与特质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界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特质阐释第28-30页
    1.2 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点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新时代青少年的特殊定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点第31-34页
第二章 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现状阐释第34-48页
    2.1 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总体进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家政策文件的顶层推动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学科理论成果的井喷涌现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核心党刊媒体的主流传播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红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第36页
    2.2 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调查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青少年对革命传统认知的调查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青少年对革命传统认同的调查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青少年对革命传统践行的调查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青少年对革命传统教育必要性的调查第42-44页
    2.3 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问题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理念尚需明确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趋向功利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第47-48页
第三章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第48-61页
    3.1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目标的实现度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利用好红色资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发扬好红色传统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传承好红色基因第50页
    3.2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行为的感染力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教育活动的存在感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教育事业的认同感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教育工作的成就感第52-53页
    3.3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对象的获得感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体验教学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互动教学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现场教学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情景教学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红歌教学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仪式教学第57-58页
    3.4 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影响的持久性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参与主体的能动性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参与过程的愉悦感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参与结果的实效性第59-61页
第四章 新时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模式优化策略第61-80页
    4.1 厘清教育理念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革命文化的价值体认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红色资源的内涵承载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教育效果的内化外显第62-63页
    4.2 优化教育内容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理想信念教育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革命精神教育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社会认同教育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道德养成教育第66-67页
    4.3 创新教育方法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同心同向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相得益彰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新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形成合力第71-72页
    4.4 构建教育机制第72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传播机制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激励机制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反馈机制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管理机制第76-80页
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0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86页
附录一 当代青少年红色传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第86-8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成果清单第89-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企煤炭工人的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--以山西省S市国企煤炭工人为例
下一篇:村民选举问题研究--以吉林省J市L村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