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废弃物制备活性炭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5页 |
1.1 车用燃料脱硫意义 | 第9页 |
1.2 车用燃料中硫化物种类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车用燃料脱硫研究进展 | 第10-17页 |
1.3.1 加氢脱硫技术(HDS) | 第10-11页 |
1.3.2 氧化脱硫技术(ODS) | 第11-12页 |
1.3.3 萃取脱硫技术(EDS) | 第12-13页 |
1.3.4 生物脱硫技术(BDS) | 第13页 |
1.3.5 吸附脱硫技术(ADS) | 第13-17页 |
1.4 吸附脱硫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4.1 分子尺寸选择机理 | 第17页 |
1.4.2 酸性位点吸附机理 | 第17页 |
1.4.3 π络合吸附机理 | 第17页 |
1.4.4 S-M配位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5 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脱硫的应用 | 第18-23页 |
1.5.1 制备活性炭的原料 | 第19页 |
1.5.2 活化法及活化机理 | 第19-23页 |
1.6 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6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3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6.3 本文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活性炭的制备 | 第25-34页 |
2.1 实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1.1 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| 第25页 |
2.1.2 模拟油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1.3 吸附脱硫方法 | 第26页 |
2.2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| 第26-27页 |
2.2.1 分析方法 | 第26页 |
2.2.2 评价指标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药品、仪器和原料 | 第27-28页 |
2.3.1 实验药品 | 第27页 |
2.3.2 实验仪器 | 第27页 |
2.3.3 原料 | 第27-28页 |
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2页 |
2.4.1 活性炭制备条件的评选 | 第28-30页 |
2.4.2 活性炭的制备条件评选 | 第30-32页 |
2.5 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影响活性炭吸附脱硫效果的因素 | 第34-45页 |
3.1 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1.1 模拟油的制备 | 第34页 |
3.1.2 吸附脱硫方法 | 第34页 |
3.1.3 纤维素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3.1.4 木质素的测定 | 第35页 |
3.2 分析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2.1 模拟油硫含量测定 | 第35页 |
3.2.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35-36页 |
3.2.3 活性炭的SEM表征 | 第36页 |
3.2.4 比表面积(BET)测定 | 第36页 |
3.2.5 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| 第36页 |
3.3 实验药品、仪器和原料 | 第36-37页 |
3.3.1 实验药品 | 第36-37页 |
3.3.2 实验仪器 | 第37页 |
3.3.3 原料 | 第37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3页 |
3.4.1 原料中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4.2 活性炭的孔结构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4.3 活性炭的SEM表征 | 第39-40页 |
3.4.4 活性炭的红外表征 | 第40-41页 |
3.4.5 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测定 | 第41-43页 |
3.5 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研究 | 第45-54页 |
4.1 实验方法 | 第45页 |
4.1.1 吸附脱硫方法 | 第45页 |
4.2 分析方法 | 第45页 |
4.3 实验药品、仪器和原料 | 第45-46页 |
4.3.1 实验药品 | 第45页 |
4.3.2 实验仪器 | 第45页 |
4.3.3 吸附剂 | 第45-46页 |
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3页 |
4.4.1 吸附等温线 | 第46-50页 |
4.4.2 吸附动力学 | 第50-53页 |
4.4.3 吸附热力学 | 第53页 |
4.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7页 |
5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5.2 展望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