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纳米催化中Lewis酸碱催化活性中心的构筑与应用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-11页
第1章 绪论第11-50页
    1.1 多相催化剂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光催化还原CO_2第13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光催化还原CO_2的基本原理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CO_2吸附和活化及Lewis酸碱活性中心的影响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Lewis酸碱活性中心对CO_2还原路径的影响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催化剂优化的多种手段第2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1 掺杂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2 纳米尺寸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3 晶面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.4 表面Lewis酸碱活性中心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新型光还原CO_2的催化剂BiOX第32-36页
    1.3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第36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电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Pt对电极和Pt替代对电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导电高分子和导电高分子对电极的掺杂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.1 导电高分子的掺杂机理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.2 掺杂优化导电高分子对电极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制备方法对导电高分子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聚吡咯对电极的优势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电极的催化机理第44-47页
    1.4 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第47-50页
第2章 BiOBr纳米片表面自掺杂金属空位的构筑第50-76页
    2.1 本章引论第50-53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与设计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试剂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BiOBr的制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检测和表征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表面能和CO_2吸附能计算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表面能计算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吸附能计算第57-58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58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BiOBr表面缺陷的稳定性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BiOBr的结构和形貌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BiOBr中缺陷的研究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含缺陷的BiOBr的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第68-7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3章 BiOBr纳米片中自掺杂金属氧多元缺陷的构筑第76-99页
    3.1 本章引论第76-77页
    3.2 试验条件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试剂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BiOBr的制备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测试和表征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表面能和CO_2吸附能计算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正电子湮没计算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.1 正电子寿命计算原理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.2 正电子湮灭计算步骤简介第81-82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82-9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BiOBr表面多元缺陷的稳定性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BiOBr的结构和形貌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BiOBr中多元缺陷的研究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各种多元缺陷的辅助证明及材料性能研究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含多元缺陷的BiOBr的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第93-9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98-99页
第4章 I~-/I_3~-/TsO~-共掺杂聚吡咯及聚合、生长过程研究第99-120页
    4.1 本章引论第99-101页
    4.2 试验条件第101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聚吡咯薄膜的制备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组装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表征手段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其他表征技术第105-106页
    4.3 结果和讨论第106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聚吡咯薄膜的形貌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聚吡咯链的掺杂和碘物种的存在状态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聚吡咯薄膜的电催化活性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多对阴离子掺杂的吡咯电化学聚合机理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聚吡咯薄膜的生长模型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掺杂和形貌对PPy对电极性能和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16-11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19-120页
第5章 聚吡咯上弱键合I_3~-掺杂的构建及其催化过程研究第120-137页
    5.1 本章引论第120-122页
    5.2 试验条件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聚吡咯对电极的制备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组装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表征和测试第122-124页
    5.3 结果和讨论第12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PPy薄膜的形貌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聚吡咯薄膜的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聚吡咯薄膜的掺杂和碘物种的存在状态第12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聚吡咯对电极的工作机理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弱键合I_3~-掺杂(PPy…I_3~-)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34-13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36-137页
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137-141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37-140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40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62页
致谢第162-164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4-166页

论文共1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寡头市场下政府和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博弈分析
下一篇:多金属纳米片用于燃料电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