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19页 |
1.1 生物光子辐射 | 第13-15页 |
1.1.1 生物光子的产生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1.2 生物光子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2 中药药性现代化 | 第15-17页 |
1.2.1 中药药性的现代化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中药药性量子假说 | 第16页 |
1.2.3 生物光子辐射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栅藻作为生物指示剂的延迟发光条件优化 | 第19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1.2 试剂 | 第20页 |
2.1.3 供试生物 | 第20页 |
2.2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20-22页 |
2.2.1 栅藻的培养 | 第20页 |
2.2.2 实验前准备 | 第20页 |
2.2.3 比色皿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2.2.4 样品放置位置的优化 | 第21页 |
2.2.5 栅藻延迟发光点间隔时间的优化 | 第21页 |
2.2.6 栅藻使用浓度的优化 | 第21页 |
2.2.7 栅藻生长阶段的优化 | 第21-22页 |
2.2.8 实验数学模型 | 第22页 |
2.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2-33页 |
2.3.1 仪器系统稳定性 | 第22-23页 |
2.3.2 比色皿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2.3.3 样品放置位置的优化 | 第24-25页 |
2.3.4 栅藻延迟发光点间隔时间的优化 | 第25-27页 |
2.3.5 栅藻使用浓度的优化 | 第27-31页 |
2.3.6 栅藻生长阶段的优化 | 第31-33页 |
2.4 讨论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基于栅藻生物发光检测的炮制中药的药性研究 | 第35-61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35-40页 |
3.1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5-36页 |
3.1.2 试剂 | 第36-37页 |
3.1.3 供试生物 | 第37页 |
3.1.4 中药 | 第37-40页 |
3.2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40-43页 |
3.2.1 生物延迟发光的检测 | 第40-41页 |
3.2.2 成分含量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3.2.3 动物实验 | 第42-43页 |
3.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3-58页 |
3.3.1 炮制中药煎煮液加入量的优化 | 第43-45页 |
3.3.2 不同保存时间的炮制中药煎煮液的延迟发光测量 | 第45页 |
3.3.3 制天南星、胆南星的药性研究 | 第45-48页 |
3.3.4 生地黄、熟地黄的药性研究 | 第48-53页 |
3.3.5 生甘草、炙甘草的药性研究 | 第53-55页 |
3.3.6 生何首乌、制何首乌的药性研究 | 第55-58页 |
3.4 讨论 | 第58-61页 |
第四章 基于栅藻生物发光检测的中药复方的药性研究 | 第61-71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61-62页 |
4.1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61页 |
4.1.2 试剂 | 第61页 |
4.1.3 供试生物 | 第61-62页 |
4.1.4 中药 | 第62页 |
4.2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62-63页 |
4.2.1 实验前准备 | 第62页 |
4.2.2 中药复方及方内中药煎煮液的制备 | 第62-63页 |
4.2.3 中药复方及方内中药煎煮液加入量的优化 | 第63页 |
4.2.4 中药复方及方内中药煎煮液的延迟发光测量 | 第63页 |
4.2.5 实验数学模型 | 第63页 |
4.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8页 |
4.3.1 中药复方及方内中药煎煮液加入量的优化 | 第63-65页 |
4.3.2 四逆汤及方内中药的药性研究 | 第65-66页 |
4.3.3 左金丸、反左金丸及方内中药的药性研究 | 第66-67页 |
4.3.4 麻黄汤、麻杏石甘汤及方内中药的药性研究 | 第67-68页 |
4.3.5 中药复方及方内中药药性的汇总分析 | 第68页 |
4.4 讨论 | 第68-7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