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注释表 | 第11-12页 |
缩略词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1 最小机组评估以及人为因素相关的发展 | 第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3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的组织结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最小机组评估有关理论及分析方法 | 第21-36页 |
2.1 FAR25.1523条款的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1.1 FAR25.1523条款概述 | 第21-22页 |
2.1.2 FAR25.1523条款符合性方法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 人为因素以及人机功效相关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4-32页 |
2.2.1 驾驶舱人机界面设计发展历程 | 第24-28页 |
2.2.2 驾驶舱人机界面设计的工效研究内容 | 第28-32页 |
2.3 最小机组工作负荷研究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4 本文的实验设计方案 | 第34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最小飞行机组评估实验简介及设计 | 第36-56页 |
3.1 JACK软件简介 | 第36-42页 |
3.1.1 JACK软件概述 | 第36页 |
3.1.2 JACK基本结构 | 第36-37页 |
3.1.3 三维人体模型的创建 | 第37-39页 |
3.1.4 JACK静态仿真创建 | 第39-40页 |
3.1.5 JACK动态仿真创建 | 第40-42页 |
3.2 基于JACK软件的最小机组仿真实验 | 第42-55页 |
3.2.1 中国飞行员人体数字模型的补充建立 | 第42-44页 |
3.2.2 大型民机飞行驾驶舱模型的导入 | 第44-45页 |
3.2.3 飞行驾驶舱座椅的重新设计 | 第45-48页 |
3.2.4 视域的确定 | 第48-50页 |
3.2.5 手部活动范围的确定 | 第50-52页 |
3.2.6 正常飞行任务的确定 | 第52页 |
3.2.7 飞行任务的分解 | 第52-53页 |
3.2.8 相关飞行操作 | 第53-5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最小机组评估实验与分析 | 第56-74页 |
4.1 最小机组评估实验设计概述 | 第56页 |
4.2 面向最小机组的座舱手部与眼部可达性实验 | 第56-58页 |
4.2.1 不同人体数据库不同百分比数字人仿真 | 第56-57页 |
4.2.2 不同座椅前后位置可达域仿真 | 第57页 |
4.2.3 不同座椅高度的可达域仿真 | 第57页 |
4.2.4 不同靠背倾斜角的可达域仿真 | 第57-58页 |
4.3 面向最小机组的可达性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8-62页 |
4.3.1 不同数据库不同百分比数字人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4.3.2 不同座椅前后位置可达域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0页 |
4.3.3 不同座椅高度的可达域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4 不同靠背倾斜角的可达域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4 面向最小机组的飞行任务操作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62-73页 |
4.4.1 最小机组常用操作舒适度与工作负荷分析 | 第62-69页 |
4.4.2 最小机组监控任务可视域分析 | 第69-7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5.1 总结 | 第74页 |
5.2 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