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r(Ⅵ)和磷酸盐性能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1 绪论第14-32页
    1.1 面源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第14-15页
    1.2 Cr(Ⅵ)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技术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Cr(Ⅵ)污染现状及其主要来源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Cr(Ⅵ)污染的危害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Cr(Ⅵ)污染的处理技术第17-21页
    1.3 磷酸盐污染现状及其处理技术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磷酸盐的污染现状及来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磷污染的危害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磷污染的处理技术第22-26页
    1.4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在去除水中Cr(Ⅵ)和磷污染中的应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DTC捕集剂的研究现状及在去除水中Cr(Ⅵ)和磷污染的应用第27-29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意义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技术路线第31-32页
2 试验试剂及方法第32-38页
    2.1 试验试剂及使用仪器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使用仪器第32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纳米钛酸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3页
    2.3 材料表征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射线衍射(XRD)表征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场发射扫描电子电镜(FESEM)表征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透射电子电镜(TEM)表征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表征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氮气等温吸附-脱附(N_2 adsorption- desorption)表征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热重(TG)表征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(UV-vis)表征测试第34页
    2.4 试验分析方法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Cr(Ⅵ)的去除性能研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磷酸盐的去除性能研究第36-38页
3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与纳米钛酸的制备及表征第38-51页
    3.1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的制备及表征第38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合成条件对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性能的影响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的表征第41-46页
    3.2 纳米钛酸的制备及表征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合成条件对纳米钛酸性能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Fe掺杂纳米钛酸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第47-49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4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吸附Cr(Ⅵ)和磷酸盐性能研究第51-77页
    4.1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吸附Cr(Ⅵ)的影响因素研究第5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Cr(Ⅵ)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反应动力学研究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反应等温平衡研究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反应热力学参数求解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9 吸附剂去除Cr(Ⅵ)性能的比较第61-62页
    4.2 二硫代氨基甲酸锌/硫化锌吸附磷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第62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磷酸盐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反应动力学研究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反应等温平衡研究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反应热力学参数求解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吸附剂去除磷酸盐性能的比较第70-71页
    4.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反应前后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反应前后X射线衍射(XRD)表征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反应前后扫描电镜(SEM)表征及EDS能谱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反应前后透射电镜(TEM)表征分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反应机理的探讨第74-7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5-77页
5 Fe掺杂纳米钛酸对Cr(Ⅵ)和磷酸盐吸附性能研究第77-99页
    5.1 Fe掺杂纳米钛酸吸附Cr(Ⅵ)的影响因素研究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Fe掺杂纳米钛酸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Cr(Ⅵ)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反应动力学研究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7 反应等温平衡研究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8 反应热力学参数求解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9 吸附剂去除Cr(Ⅵ)性能的比较第85页
    5.2 Fe掺杂纳米钛酸吸附磷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第85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磷酸盐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反应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反应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反应动力学研究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反应等温平衡研究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反应热力学参数求解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吸附剂去除磷酸盐性能的比较第93-94页
    5.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反应前后FT-IR光谱分析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反应前后SEM表征及EDS元素结果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反应前后TEM表征分析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反应机理的探讨第9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结论第99-102页
参考文献第102-11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1-112页
致谢第112-114页
附件第114-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东北地区驼鹿冬季生境选择和运动特征研究
下一篇:Jumu在果蝇造血作用及细胞免疫中的功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