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2 驼鹿生境选择 | 第11-12页 |
1.3 动物运动生态学研究 | 第12-16页 |
1.4 课题来源 | 第16页 |
1.5 课题的总目标及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5.1 总目标 | 第16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研究地区概况 | 第18-23页 |
2.1 漠河地区 | 第18-19页 |
2.2 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| 第19-20页 |
2.3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| 第20页 |
2.4 南翁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| 第20-21页 |
2.5 沾河地区 | 第21页 |
2.6 乌尔旗汉地区 | 第21-23页 |
3 种间交互作用下驼鹿的生境选择 | 第23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23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8页 |
3.2.1 外业抽样调查 | 第23页 |
3.2.2 GIS数据 | 第23-24页 |
3.2.3 驼鹿的生境选择 | 第24-28页 |
3.2.4 驼鹿和狍的种间关系 | 第28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6页 |
3.3.1 驼鹿同域分布物种资源选择函数模型 | 第28-31页 |
3.3.2 不同空间尺度驼鹿的生境选择 | 第31-33页 |
3.3.3 不同空间尺度驼鹿和狍的种间关系 | 第33-36页 |
3.4 讨论 | 第36-38页 |
3.4.1 种间交互作用对驼鹿生境选择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4.2 尺度和空间异质性对驼鹿生境选择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行为和环境驱动下的驼鹿运动特征 | 第39-62页 |
4.1 引言 | 第39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9-42页 |
4.2.1 野外足迹跟踪调查 | 第39-40页 |
4.2.2 GIS数据 | 第40页 |
4.2.3 性别鉴定 | 第40-41页 |
4.2.4 路径弯曲度的尺度分析 | 第41页 |
4.2.5 路径弯曲度熵的计算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8页 |
4.3.1 不同地区雌雄性驼鹿运动路径分析的最适尺度 | 第42-43页 |
4.3.2 区域尺度行为和环境驱动下的驼鹿运动特征 | 第43-46页 |
4.3.3 局域尺度行为和环境驱动下的驼鹿运动特征 | 第46-58页 |
4.4 讨论 | 第58-60页 |
4.4.1 行为对驼鹿运动特征的影响 | 第59页 |
4.4.2 生境变量对驼鹿运动特征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5 食物质量和环境压力驱动下的驼鹿运动特征 | 第62-72页 |
5.1 引言 | 第62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62-63页 |
5.2.1 粪样中氮含量的测定 | 第62-63页 |
5.2.2 粪样中皮质醇含量的测定 | 第63页 |
5.2.3 数据分析 | 第63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0页 |
5.3.1 区域尺度食物质量和环境压力驱动下的驼鹿运动特征 | 第64-65页 |
5.3.2 区域尺度粪样中氮和皮质醇含量的关系 | 第65页 |
5.3.3 局域尺度食物质量和环境压力驱动下的驼鹿运动特征 | 第65-70页 |
5.4 讨论 | 第70-71页 |
5.4.1 食物质量对驼鹿运动特征的的影响 | 第70页 |
5.4.2 环境压力对驼鹿运动特征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论 | 第72-73页 |
保护管理建议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附件 | 第87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