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发展概览与创新动力 | 第19-27页 |
2.1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界定与分类 | 第19-23页 |
2.1.1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2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界定与分类 | 第20-23页 |
2.2 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历程 | 第23-25页 |
2.2.1 初创时期(20世纪50-60年代) | 第23页 |
2.2.2 艰难成长时期(20世纪60-90年代) | 第23-24页 |
2.2.3 蓬勃发展时期(20世纪90年代以来) | 第24-25页 |
2.3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创新动力 | 第25-27页 |
2.3.1 国家政策导向 | 第25页 |
2.3.2 社会心理需求 | 第25-26页 |
2.3.3 传统文化内在驱动力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特色分析 | 第27-43页 |
3.1 节目定位 | 第27-29页 |
3.1.1 大众化:贴近生活 | 第27-28页 |
3.1.2 精英化:立意深远 | 第28-29页 |
3.2 节目内容 | 第29-33页 |
3.2.1 益智类节目“坚守”式传承 | 第29-31页 |
3.2.2 情感类节目“生活”式浸润 | 第31-32页 |
3.2.3 探索类节目“纪录”式守护 | 第32页 |
3.2.4 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“交融”式对话 | 第32-33页 |
3.3 节目形态 | 第33-41页 |
3.3.1 表现形式多元 | 第34-36页 |
3.3.2 主持风格多样 | 第36-38页 |
3.3.3 嘉宾点评博学 | 第38-39页 |
3.3.4 舞美包装多彩 | 第39-41页 |
3.4 呈现技巧 | 第41-43页 |
3.4.1 制造悬念气氛 | 第41页 |
3.4.2 邀请“流量”明星 | 第41-42页 |
3.4.3 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 | 第43-48页 |
4.1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功能 | 第43-45页 |
4.1.1 舆论导向:学习传统文化热潮 | 第43页 |
4.1.2 休闲娱乐:释放情绪压力 | 第43-44页 |
4.1.3 知识教化:弥补知识沟差异 | 第44-45页 |
4.2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价值 | 第45-48页 |
4.2.1 构建文化仪式,呼唤经典回归 | 第45-46页 |
4.2.2 深化文化解读,实现价值引导 | 第46页 |
4.2.3 提升文化自信,传递中国价值 | 第46-48页 |
第5章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问题及发展路径探析 | 第48-53页 |
5.1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问题 | 第48-50页 |
5.1.1 节目自身内容的传播障碍 | 第48-49页 |
5.1.2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| 第49-50页 |
5.1.3 节目相关产业链发展亟待扩充 | 第50页 |
5.2 央视传统文化节目的发展路径 | 第50-53页 |
5.2.1 深挖文化内涵,关照现实生活 | 第50-51页 |
5.2.2 创新节目内容及形式 | 第51-52页 |
5.2.3 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营销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7-58页 |
附录B《朗读者》节目播出内容 | 第58-62页 |
附录C《国家宝藏》节目主题与展示文物 | 第62-63页 |
附录D《经典咏流传》节目曲目及出处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