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1 主要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1-26页 |
2.2.1 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路径依赖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2.3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4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及管控现状 | 第26-48页 |
3.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 | 第26-31页 |
3.1.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风险 | 第26-29页 |
3.1.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风险 | 第29-30页 |
3.1.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外部风险 | 第30-31页 |
3.1.4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效率风险 | 第31页 |
3.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的一般观点 | 第31-35页 |
3.2.1 财权事权的不对等划分 | 第31-33页 |
3.2.2 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竞争的激励 | 第33-35页 |
3.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有风险管控举措 | 第35-39页 |
3.3.1 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| 第36-37页 |
3.3.2 分类处置存量债务 | 第37页 |
3.3.3 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事业 | 第37-39页 |
3.4 丽水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管控实践 | 第39-42页 |
3.4.1 丽水市政府性债务管控落实情况 | 第39-40页 |
3.4.2 丽水市政府性债务管控成效现状 | 第40-42页 |
3.5 需进一步剖析解决的问题 | 第42-48页 |
3.5.1 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不足 | 第43页 |
3.5.2 隐性负债增长依然难以遏制 | 第43-44页 |
3.5.3 缺少自主稳定还债资金来源 | 第44-45页 |
3.5.4 债务资金来源仍旧集中在银行 | 第45-48页 |
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问题分析 | 第48-68页 |
4.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政策体系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1.1 政策内容不明确导致象征性和选择性执行 | 第48-49页 |
4.1.2 政策设计不完善导致替换性执行 | 第49-51页 |
4.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分析 | 第51-64页 |
4.2.1 多维考核下地方官员缺少债务治理激励 | 第51-54页 |
4.2.2 部分地方政府缺少自主债务治理能力 | 第54-58页 |
4.2.3 银行对地方政府业务存在路径依赖 | 第58-62页 |
4.2.4 国有银行分权视角下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| 第62-64页 |
4.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外部环境分析 | 第64-68页 |
4.3.1 地方政府的发展建设工作压力依然巨大 | 第64-65页 |
4.3.2 地方政府债券的定价机制尚未完善 | 第65-68页 |
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| 第68-76页 |
5.1 优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| 第68-70页 |
5.1.1 建立全口径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披露制度 | 第68-69页 |
5.1.2 建立全口径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| 第69-70页 |
5.1.3 优化政府决策和考核机制 | 第70页 |
5.2 提升地方政府综合偿债能力 | 第70-76页 |
5.2.1 扩充财政收入来源 | 第71页 |
5.2.2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| 第71-72页 |
5.2.3 进一步构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 | 第72-73页 |
5.2.4 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产品投资模式 | 第73-76页 |
结论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 | 第82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