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太湖之光的可扩展分子模拟算法研究与实现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论文主要研究贡献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系统架构和模型 | 第15-21页 |
2.1 系统架构 | 第15页 |
2.2 SW26010处理器 | 第15-18页 |
2.3 高速互连网络 | 第18-20页 |
2.4 辅助互连网络 | 第2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基于太湖之光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1-26页 |
3.1 分子动力学 | 第21-23页 |
3.2 太湖之光特殊阵列模式(集合模式) | 第23-24页 |
3.3 软件对DMA模式的需求情况 | 第2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分子动力学算法构建及优化 | 第26-33页 |
4.1 邻居列表的构建 | 第26-27页 |
4.2 力计算 | 第27页 |
4.3 粒子簇算法 | 第27-3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5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仿真并行扩展及其优化 | 第33-45页 |
5.1 代码在CPE集群上的移植 | 第33-34页 |
5.2 从核并行化 | 第34-37页 |
5.3 访存优化 | 第37-41页 |
5.4 手动预取 | 第41-42页 |
5.5 向量化操作 | 第42-4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6章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1页 |
6.1 实验设置 | 第45页 |
6.2 性能评估 | 第45-46页 |
6.3 多节点间性能 | 第46-4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录 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