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饮料作物论文--茶论文

茶树铝-氟互作及拟南芥氟毒性机制研究

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-31页
    1 茶树富集铝、氟特性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茶树富集铝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茶树富集氟第16-19页
    2 氟的基本性质、来源以及对植物、人体的危害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氟的基本性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环境中氟的主要来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氟对植物的伤害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 氟对人体的伤害第23页
    3 植物吸收和转运铁机制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植物吸收铁机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植物转运铁机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植物铁中毒第28-29页
    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页
    5 技术路线第29-31页
第二章 铝影响茶树氟吸收和转运,缓解茶树F中毒第31-49页
    1 引言第31页
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培养方式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测定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统计分析第34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3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水培试验中茶树对F、Al处理的响应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水培试验中茶树根系和叶片F、Al浓度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土培试验中茶树长势及F、Al浓度第41-45页
    4 讨论第45-49页
第三章 铝-氟络合对缓解茶树F毒害的作用第49-59页
    1 引言第49页
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培养方式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测定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统计分析第50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营养液中F和Al的化学形式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水培试验中茶树根系和叶片细胞汁液F形态的改变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水培试验中茶树根系和叶片细胞汁液Al形态的改变第54-56页
    4 讨论第56-59页
第四章 拟南芥耐氟突变体的筛选及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第59-81页
    1 引言第59-60页
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筛选耐氟突变体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突变体等位分析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粗定位目标基因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精细定位目标基因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候选基因的分析和确定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突变基因的验证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拟南芥F浓度的测定第65-66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66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筛选耐氟突变体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突变体等位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4 LPR2基因突变的验证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5 LPR2基因突变对拟南芥叶片和根系F累积的影响第77页
    4 讨论第77-81页
第五章 LPR2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和组织表达分析第81-91页
    1 引言第81页
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LPR1和LPR2氨基酸序列比对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LPR2亚细胞定位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LPR1和LPR2在拟南芥叶片和根系的表达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2.4 LPR2在拟南芥叶片和根系的表达第85-86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LPR1和LPR2氨基酸序列比对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LPR2亚细胞定位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LPR2的组织表达分析第87-89页
    4 讨论第89-91页
第六章 LPR2基因响应氟胁迫的机理第91-117页
    1 引言第91-92页
    2 材料与方法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统计分析第96页
    3 结果与分析第96-11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低P条件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两种不同琼脂Solarbio A8190和Sigma A7002中P、Fe总量分析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低P条件下,NaF胁迫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充足P条件下,高浓度F和高浓度Fe分别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充足P条件下,不同浓度F和Fe交互作用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6 充足P、高浓度F条件下,Fe和pH交互作用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7 比较不同形态Fe处理对拟南芥响应F胁迫的影响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8 充足P条件下,不同浓度F和Fe交互作用对拟南芥叶片和根系Fe浓度的影响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9 充足P条件下,不同浓度F和Fe交互作用对拟南芥主根中三价铁分布和积累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.10 充足P条件下,不同浓度F和Fe交互作用对拟南芥主根根尖超氧自由基(O_2~(·-))积累的影响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3.11 充足P、高浓度Fe条件下,F处理对拟南芥叶片和根系Fe形态的影响第109-113页
    4 讨论第113-117页
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117-119页
    1 主要结论第117页
    2 创新点第117页
    3 不足之处第117-119页
附录第119-123页
参考文献第123-131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1-132页
致谢第132-133页
附录第133页

论文共1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啶虫脒降解菌株的分离、降解关键酶基因克隆及啶虫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
下一篇:氧化三甲胺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痰瘀同治方药的干预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