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岱散文的传播与接受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三、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清代传统形态的传播与接受 | 第13-34页 |
第一节 传播与接受的社会文化环境 | 第13-17页 |
一、清初明遗民的生存境遇 | 第13-14页 |
二、饱受非议与排挤的晚明文风 | 第14-16页 |
三、清代私家藏书、私家刻书的盛行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传统媒介传播 | 第17-24页 |
一、集本的传抄、刊刻及版本流传 | 第17-21页 |
二、官修志书、私家书目和清人著述中的传播信息 | 第21-24页 |
第三节 接受之发生:传统评点与序跋 | 第24-34页 |
一、王文诰的批评接受 | 第25-27页 |
二、王雨谦的评点接受 | 第27-30页 |
三、序跋作者的评论接受 | 第30-34页 |
第二章 现代以小品文为中心的传播与接受 | 第34-56页 |
第一节 传播与接受的社会文化环境 | 第34-37页 |
一、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小品文热潮 | 第34-36页 |
二、现代出版和报刊的蓬勃发展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现代媒介的传播 | 第37-46页 |
一、张岱散文著作的出版情况 | 第37-39页 |
二、散文选本的传播 | 第39-42页 |
三、报刊、教材的传播 | 第42-46页 |
第三节 接受之发展:文学观念与个人创作 | 第46-56页 |
一、鲁迅的“匕首”“投枪” | 第46-49页 |
二、周作人“自己的园地” | 第49-53页 |
三、俞平伯的“痴人说梦”与“名士格调” | 第53-56页 |
第三章 当代由曲折到全面、深入的传播与接受 | 第56-87页 |
第一节 传播与接受的社会文化环境 | 第56-58页 |
一、“散文热”回温与性灵文学研究热潮 | 第56-57页 |
二、市场经济新格局下的文学消费 | 第57页 |
三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推行与出版行业的发展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当代媒介的传播 | 第58-69页 |
一、通行版本的流传情况及其传播价值的异同 | 第59-67页 |
二、散文选本的传播 | 第67-69页 |
第三节 接受之高潮:文学史批评 | 第69-76页 |
一、50、60年代:文学地位初步确立 | 第71-73页 |
二、80、90年代:艺术风格基本定型 | 第73-75页 |
三、新世纪:艺术成就多角度挖掘 | 第75-76页 |
第四节 接受之扩展与深化:学术专著、论文 | 第76-87页 |
一、学术专著 | 第76-82页 |
二、学术论文 | 第82-87页 |
第四章 传播接受视野下张岱散文的文学经典建构 | 第87-93页 |
第一节 张岱的散文家身份 | 第87-90页 |
第二节 张岱散文的“经典因素”与未来接受 | 第90-93页 |
征引与参考文献 | 第93-98页 |
附录 | 第98-110页 |
后记 | 第110-11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