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9页 |
摘要 | 第9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1 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发展 | 第10-12页 |
1.1.1 文化遗产的定义 | 第10页 |
1.1.2 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国内问题 | 第14页 |
1.4 本章总结 | 第14-15页 |
2 引言 | 第15-21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2.2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2.3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2.3.1 理论意义 | 第15-16页 |
2.3.2 现实意义 | 第16页 |
2.4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2.5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5.1 乡村景观 | 第17页 |
2.5.2 地域文化 | 第17-18页 |
2.5.3 生土建筑 | 第18页 |
2.6 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6.1 设计区域的材料收集 | 第18页 |
2.6.2 SWOT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2.6.3 纵向比较法 | 第19页 |
2.6.4 文献的研究与实地调研法 | 第19页 |
2.6.5 案例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2.7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3 相关案例概述 | 第21-32页 |
3.1 湖北孝昌小河古镇历史文化更新设计 | 第21-24页 |
3.2 灵水举人古村落历史文化更新 | 第24-27页 |
3.3 淅川荆紫关古镇 | 第27-29页 |
3.4 开封朱仙镇文化保护与传承更新设计 | 第29-31页 |
3.5 本章总结 | 第31-32页 |
4 河南省窑居文化发展分析 | 第32-45页 |
4.1 地坑院历史沿革 | 第32-33页 |
4.2 窑居文化分类 | 第33-35页 |
4.3 河南省窑居发展情况 | 第35-36页 |
4.4 地域文化、生活方式、自然环境等对地坑院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5 曲村地坑院文化旅游资源SWOT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5.1 曲村地理优劣势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5.2 地坑院建筑自身优劣势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6 地坑院价值体系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6.1 社会价值 | 第42页 |
4.6.2 生态价值 | 第42-43页 |
4.6.3 经济价值 | 第43-44页 |
4.6.4 文化价值 | 第44页 |
4.7 本章总结 | 第44-45页 |
5 基地现状调研 | 第45-54页 |
5.1 设计区域概况 | 第45-47页 |
5.1.1 基地区位 | 第45页 |
5.1.2 基地基本情况 | 第45-47页 |
5.2 地坑院现状测量分析 | 第47-49页 |
5.3 曲村地段现存问题 | 第49-52页 |
5.3.1 村落的原真性被破坏 | 第49-50页 |
5.3.2 公共景观空间缺乏 | 第50-51页 |
5.3.3 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| 第51页 |
5.3.4 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以及村落与村落之间的隔离 | 第51页 |
5.3.5 窑洞文化逐渐走向没落 | 第51-52页 |
5.4 针对曲村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| 第52-53页 |
5.4.1 划定一定的区域使得古村落与现代建筑相对隔离 | 第52页 |
5.4.2 设立公共活动空间、交谈空间、游乐空间 | 第52页 |
5.4.3 完善村内基础设施 | 第52-53页 |
5.4.4 在区域内形成网络避免孤岛现象产生 | 第53页 |
5.4.5 保护与恢复当地的文化 | 第53页 |
5.5 本章总结 | 第53-54页 |
6 整体保护与更新的实施策略 | 第54-61页 |
6.1 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| 第54页 |
6.2 保护与更新原则 | 第54-55页 |
6.2.1 保持地方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原则 | 第54页 |
6.2.2 保持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原则 | 第54页 |
6.2.3 改善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,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原则 | 第54页 |
6.2.4 保持地方景观印象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原则 | 第54页 |
6.2.5 保持景观斑块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原则 | 第54-55页 |
6.2.6 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、完整性、历史性原则 | 第55页 |
6.3 开发与保护模式 | 第55-56页 |
6.3.1 外部介入性开发模式 | 第55页 |
6.3.2 内生性开发模式 | 第55-56页 |
6.4 保护与更新策略 | 第56-59页 |
6.4.1 绿地规划策略 | 第56页 |
6.4.2 雨水收集系统策略 | 第56-57页 |
6.4.3 乡村旅游的导入策略 | 第57页 |
6.4.4 地面建筑景观统一规划策略 | 第57-58页 |
6.4.5 政府机关积极引导策略 | 第58页 |
6.4.6 完善基础设施策略 | 第58-59页 |
6.5 防沙林地的规划 | 第59-60页 |
6.5.1 农田防护林 | 第59-60页 |
6.5.2 道路防护林 | 第60页 |
6.6 本章总结 | 第60-61页 |
7 曲村整体规划设计 | 第61-80页 |
7.1 平面设计图 | 第61-62页 |
7.2 养老院设计 | 第62-64页 |
7.3 地坑院民居改造样式 | 第64-68页 |
7.4 地坑院门窗改造 | 第68页 |
7.5 剖面图 | 第68-69页 |
7.6 地坑院改造前后对比 | 第69页 |
7.7 概念分析 | 第69-70页 |
7.8 功能分析 | 第70-71页 |
7.9 保留区与改造区分析 | 第71页 |
7.10 植被配置分析 | 第71-73页 |
7.10.1 曲村果树配置分析 | 第71-72页 |
7.10.2 道路农田植物配置分析 | 第72-73页 |
7.11 光照分析 | 第73-74页 |
7.12 水系统分析 | 第74-76页 |
7.13 整体鸟瞰图 | 第76页 |
7.14 效果图展示 | 第76-79页 |
7.15 整体基础设施分布图 | 第79-80页 |
7.16 本章总结 | 第80页 |
8 结论与讨论 | 第80-82页 |
8.1 结论 | 第80页 |
8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80-81页 |
8.3 改进建议与不足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Abstract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