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6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3 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4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| 第20-22页 |
1.4.1 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4.2 电池及其管理技术 | 第21页 |
1.4.3 整车控制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效果 | 第22页 |
1.6 章节安排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 | 第23-32页 |
2.1 车辆制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 车辆制动过程中的能量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 再生制动基本原理及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| 第25-28页 |
2.3.1 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 | 第25页 |
2.3.2 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| 第25-28页 |
2.4 车辆动力学建模 | 第28-29页 |
2.5 典型的制动力分配策略 | 第29-31页 |
2.6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再生制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| 第32-41页 |
3.1 电动汽车制动方式 | 第32页 |
3.2 再生制动的影响因素 | 第32-37页 |
3.3 各种制动方式下的数学模型 | 第37-40页 |
3.3.1 机电混合制动 | 第38-39页 |
3.3.2 电机制动 | 第39-40页 |
3.3.3 机械制动 | 第40页 |
3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新型信息融合架构下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| 第41-51页 |
4.1 信息融合技术 | 第41-45页 |
4.1.1 信息融合技术定义 | 第41-42页 |
4.1.2 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| 第42-43页 |
4.1.3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| 第43-44页 |
4.1.4 信息融合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| 第44-45页 |
4.2 典型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| 第45-47页 |
4.2.1 ADVISOR仿真软件的制动力分配策略 | 第45-46页 |
4.2.2 目前存在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| 第46-47页 |
4.3 再生制动比例分配信息融合架构 | 第47-48页 |
4.4 再生制动比例系数计算多模型切换 | 第48-50页 |
4.5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仿真和实验验证 | 第51-62页 |
5.1 车辆动力学模型精度的验证 | 第51-52页 |
5.2 PF策略有效性的验证 | 第52-61页 |
5.2.1 NEDC工况仿真和实验结果 | 第54-57页 |
5.2.2 CYC_UDDS工况仿真和实验结果 | 第57-59页 |
5.2.3 能量回馈情况对比 | 第59-61页 |
5.3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3页 |
6.1 总结 | 第62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