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束切换天线的研究与设计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5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天线理论与常见天线概述 | 第17-26页 |
2.1 天线基本性能参数 | 第17-22页 |
2.1.1 天线的带宽 | 第17页 |
2.1.2 天线的输入阻抗 | 第17-18页 |
2.1.3 辐射功率密度 | 第18页 |
2.1.4 辐射强度 | 第18-19页 |
2.1.5 方向性系数 | 第19-20页 |
2.1.6 天线的效率 | 第20页 |
2.1.7 天线的增益 | 第20页 |
2.1.8 天线的方向图、波束宽度 | 第20-22页 |
2.1.9 天线的前后向比 | 第22页 |
2.2 几种常见的天线类型 | 第22-25页 |
2.2.1 单极子天线 | 第22-23页 |
2.2.2 印刷偶极子天线 | 第23-24页 |
2.2.3 八木天线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波束切换天线理论 | 第26-34页 |
3.1 智能天线简介 | 第26-29页 |
3.1.1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| 第26-27页 |
3.1.2 系统结构 | 第27-28页 |
3.1.3 技术分类 | 第28页 |
3.1.4 技术特点 | 第28-29页 |
3.2 波束切换天线 | 第29-33页 |
3.2.1 基本概念 | 第29-30页 |
3.2.2 ESPAR天线 | 第30-3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新型立体结构波束切换天线设计 | 第34-46页 |
4.1 四波束切换天线设计 | 第34-39页 |
4.1.1 天线设计 | 第34-36页 |
4.1.2 天线仿真结果 | 第36-39页 |
4.2 六波束切换天线设计 | 第39-44页 |
4.2.1 天线设计 | 第39-40页 |
4.2.2 天线仿真结果 | 第40-4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新型低剖面波束切换天线设计 | 第46-57页 |
5.1 低剖面波束切换天线设计 | 第46-51页 |
5.1.1 天线设计 | 第46-48页 |
5.1.2 天线仿真和实测结果 | 第48-51页 |
5.2 窄波束切换天线设计 | 第51-56页 |
5.2.1 天线设计 | 第51-54页 |
5.2.2 天线仿真和实测结果 | 第54-5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| 第57页 |
6.2 本文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57页 |
6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