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4-25页 |
1.4.1 崆峒武术的起源 | 第14-17页 |
1.4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4.3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5页 |
1.4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4.3.1.1 崆峒武术的起源文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.3.1.2 崆峒武术的历史地理文化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4.3.1.3 崆峒武术传承发展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4.3.1.4 崆峒武术融入教育体系研究 | 第22-23页 |
1.4.3.1.5 崆峒武术养生文化研究 | 第23-25页 |
2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1 研究目标 | 第25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.1 田野调查法 | 第25页 |
2.2.2 访谈法 | 第25-26页 |
2.2.3 文献资料法 | 第26页 |
2.2.4 逻辑分析法 | 第26-2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51页 |
3.1 田野地点概述 | 第27页 |
3.2 崆峒武术文化的起源 | 第27-29页 |
3.3 崆峒的概念简介 | 第29-31页 |
3.4 崆峒武术文化现状分析 | 第31-37页 |
3.4.1 崆峒武术神话传说文化 | 第31-32页 |
3.4.2 伏羲氏与崆峒武术 | 第32-33页 |
3.4.3 轩辕黄帝与崆峒武术 | 第33-36页 |
3.4.3.1 轩辕黄帝地望考证 | 第33-35页 |
3.4.3.4 黄帝的卓越武功政绩 | 第35-36页 |
3.4.4 泾川王母神话 | 第36-37页 |
3.5 崆峒武术三教合一文化 | 第37-39页 |
3.6 崆峒武术的传承方式研究 | 第39-45页 |
3.6.1 门派开派的传承 | 第39页 |
3.6.2 收徒拜师 | 第39-40页 |
3.6.3 崆峒派武术传承中的困难 | 第40-41页 |
3.6.4 地域横向性传承 | 第41-42页 |
3.6.5 现行教育体系的传承 | 第42-45页 |
3.7 影响崆峒武术文化发展的因素 | 第45-51页 |
3.7.1 传统武术没有充分发掘 | 第45页 |
3.7.2 传统武术发掘起来困难重重 | 第45页 |
3.7.3 传统武术种类大量消亡 | 第45-46页 |
3.7.4 制约崆峒派武术发展的原因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7.4.1 制约崆峒派武术发展的内部因素 | 第46页 |
3.7.4.1.1 传统武术理论研究不足,迷信色彩较重 | 第46页 |
3.7.4.1.2 武术门派繁多,不利于推广传播 | 第46页 |
3.7.4.2 制约崆峒派武术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| 第46-51页 |
3.7.4.2.1 传统武术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| 第47页 |
3.7.4.2.2 传统武术竞赛规则不完善 | 第47-48页 |
3.7.4.2.3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思想制约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| 第48页 |
3.7.4.2.4 中庸”思想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 | 第48-49页 |
3.7.4.2.5 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 | 第49-51页 |
4 结论与建议 | 第51-55页 |
4.1 结论 | 第51页 |
4.2 建议 | 第51-53页 |
4.2.1 深入阐发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 | 第52页 |
4.2.2 将传统武术教学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| 第52页 |
4.2.3 保护传承崆峒武术文化遗产 | 第52页 |
4.2.4 将传统武术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| 第52-53页 |
4.2.5 出版发行崆峒武术教学书籍和音像教材 | 第53页 |
4.3 崆峒派传统武术的保护、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| 第53-55页 |
5 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附录 田野调查地照片(2016.09-2018.01)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