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移动通信论文

3D MIMO信道传播特性和建模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9-39页
    1.1 3D MIMO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5G通信需求与发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3D MIMO研究的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1.2 3D MIMO技术评估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3D MIMO信道建模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3D MIMO信道测量第24-26页
    1.3 3D MIMO研究现状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信道传播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信道模型讨论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系统性能仿真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研究现状总结第29-30页
    1.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性第30-32页
    1.5 论文章节安排第32-33页
    1.6 研究受资助情况第3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33-39页
第二章 3D MIMO信道测量与数据处理第39-63页
    2.1 3D MIMO信道建模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MIMO模型架构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3D MIMO信道模型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2D MIMO信道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 2.2 3D MIMO信道测量系统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测量平台原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测量时序切换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测量天线阵列第48-50页
    2.3 3D MIMO信道测量场景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室内会议室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室内工作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微蜂窝室外到室内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宏蜂窝室外到室内第54-55页
    2.4 信道测量的数据处理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信道冲击响应计算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信道传播参数提取第55-59页
    2.5 本章总结第5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9-63页
第三章 3D MIMO信道统计特性和性能分析第63-91页
    3.1 信道衰落的空间分布第63-64页
    3.2 多径时延分布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多径时延一阶分布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多径时延二阶扩展值第67-70页
    3.3 多径角度分布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多径角度功率谱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俯仰角分布统计拟合第70-73页
    3.4 多径角度扩展值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多径角度扩展值定义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多径角度扩展值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3.5 信道极化特性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信道极化参数定义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信道极化特性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3.6 信道容量和特征值第79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信道容量计算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特征值计算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不同信道模型的结果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不同天线选择的结果分析第84-8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89-91页
第四章 2D vs 3D MIMO信道模型第91-107页
    4.1 2D和3D 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信道模型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3D 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2D 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2D和3D信道空间相关性关系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3D信道空间相关性的分解第95页
    4.2 3D 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闭式表达式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闭式表达式推理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闭式表达式准确性验证第98页
    4.3 2D和3D 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差异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R_(SS')~(2D)和R_(SS')~(3D)对比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R_(SS')~(2D)和R_(SS')~(3D)差异第100-101页
    4.4 2D vs 3D信道容量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3D SC分解的容量验证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2D vs 3D信道容量比较第103-10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04-10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05-107页
第五章 3D MIMO多用户干扰与消除第107-135页
    5.1 视距传输下多用户干扰第10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视距传输多用户干扰模型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视距传输下多用户的平均速率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视距传输下多用户干扰的数学统计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视距传输下多用户干扰的仿真与分析第116-118页
    5.2 一般传输下3D MIMO多用户干扰第118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预编码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多用户干扰SINR计算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多用户干扰SINR结果第122-125页
    5.3 3D MIMO多用户干扰消除算法第125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干扰消除算法原理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多用户系统容量计算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127-13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30-13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31-135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-139页
    6.1 论文总结第135-137页
    6.2 未来研究展望第137-139页
附录A 第四章3D SC的推导第139-141页
附录B 第四章3D SC闭式解的推导第141-143页
附录C 第四章引理1的推导第143-145页
附录D 第四章引理2的推导第145-147页
附录E 第四章3D信道容量界限的推导第147-149页
附录F 第四章3D信道容量宽松界的推导第149-151页
附录G 第五章引理1的推导第151-153页
附录H 缩略语表第153-155页
致谢第155-15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7-158页

论文共1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标准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广播加密方案的研究
下一篇:空间激光通信APT系统中快速反射镜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