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1 前言 | 第15-24页 |
1.1 性别分化与性别决定的多样性 | 第15-20页 |
1.1.1 性染色体类型 | 第15-16页 |
1.1.2 染色体组倍数 | 第16-17页 |
1.1.3 温度决定性别 | 第17-18页 |
1.1.4 激素决定性别 | 第18-19页 |
1.1.5 索科线虫的性别决定 | 第19-20页 |
1.2 武昌罗索线虫及其蚊虫宿主 | 第20-22页 |
1.2.1 武昌罗索线虫生物学特征 | 第20-21页 |
1.2.2 蚊科一般生物学特征 | 第21-22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9页 |
2.1 实验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24-26页 |
2.1.1 武昌罗索线虫及其宿主的来源与饲养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6-39页 |
2.2.1 实验设计 | 第26页 |
2.2.2 武昌罗索线虫的形态观察 | 第26-27页 |
2.2.3 武昌罗索线虫性比的影响因素 | 第27页 |
2.2.4 武昌罗索线虫转录组测序取样 | 第27-28页 |
2.2.5 不同发育时期线虫RNA的提取 | 第28页 |
2.2.6 cDNA的逆转录 | 第28-30页 |
2.2.7 qRT-PCR实验 | 第30-31页 |
2.2.8 dsRNA的合成 | 第31-36页 |
2.2.9 RNA干扰 | 第36页 |
2.2.10 原位杂交 | 第36-3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62页 |
3.1 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在孑孓体内的形态变化 | 第39-40页 |
3.2 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后宿主的形态变化 | 第40-41页 |
3.3 寄生时间与线虫性比的关系 | 第41页 |
3.4 感染比例对线虫性比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5 转录组样品RNA的提取 | 第42-43页 |
3.6 武昌罗索线虫转录组数据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6.1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量统计及质量评估 | 第43-44页 |
3.6.2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组装统计 | 第44页 |
3.6.3 Unigene功能注释 | 第44-45页 |
3.6.4 样品间相关系数及差异表达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6.5 样品间差异表达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6.6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7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48-52页 |
3.8 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实验 | 第52-53页 |
3.9 候选基因的RNAi实验 | 第53-57页 |
3.9.1 dsRNA的合成 | 第53-55页 |
3.9.2 候选基因的RNAi结果 | 第55-57页 |
3.10 原位杂交 | 第57-62页 |
4 讨论 | 第62-66页 |
4.1 武昌罗索线虫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2 武昌罗索线虫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序列及功能分析 | 第63-66页 |
5 小结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摘要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