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| 第11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23页 |
1.4.1 国内少数民族文化影像记录内容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4.2 国内虚拟现实影像记录内容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4.3 国外虚拟现实影像记录内容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3页 |
第二章 数字影像的属性与文化生态 | 第23-31页 |
2.1 数字影像的技术与传播途径 | 第23页 |
2.2 数字影像内容转变分析 | 第23-27页 |
2.2.1 从客观记录走向虚拟现实 | 第23-24页 |
2.2.2 从真实走向幻想 | 第24页 |
2.2.3 从具象走向抽象 | 第24页 |
2.2.4 从线性走向非线性 | 第24-25页 |
2.2.5 从整体化走向碎片化 | 第25页 |
2.2.6 从二维走向多维 | 第25页 |
2.2.7 从传统媒介走向网络媒介 | 第25-26页 |
2.2.8 从单向性走向互动性 | 第26页 |
2.2.9 从经典化走向草根化 | 第26-27页 |
2.3 数字影像的文化生态 | 第27-31页 |
2.3.1 伴随技术垄断而来的文化垄断 | 第27-28页 |
2.3.2 全球化消解本土化的网络陷阱 | 第28页 |
2.3.3 评价标准的缺失和碎片化造成意义的缺失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VR影像技术理论 | 第31-37页 |
3.1 VR技术的定义 | 第31-32页 |
3.2 VR技术的特征 | 第32-33页 |
3.3 基于VR技术的彝族文化影像可行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1 实现文化展示的真实性 | 第33页 |
3.3.2 实现文化展示的参与性 | 第33页 |
3.3.3 实现文化展示的吸引性 | 第33-34页 |
3.4 彝族文化下传统影像和VR影像的相互拓展 | 第34-37页 |
第四章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的内容选析 | 第37-45页 |
4.1 《彝乡钩沉》简介 | 第37页 |
4.2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设计定位 | 第37-38页 |
4.3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展示内容分析 | 第38-45页 |
4.3.1 关于黑井古镇的内容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3.2 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内容分析 | 第40-45页 |
第五章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实例创作分析 | 第45-59页 |
5.1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的主题内涵 | 第45页 |
5.1.1 展现彝族文化的真实 | 第45页 |
5.1.2 展现彝族文化的魅力 | 第45页 |
5.1.3 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 | 第45页 |
5.2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的叙事风格 | 第45-46页 |
5.2.1 第一人称叙事 | 第45-46页 |
5.2.2 叙事角度更广 | 第46页 |
5.2.3 叙事声音独特 | 第46页 |
5.3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创作过程分析 | 第46-56页 |
5.3.1 表现剧情的选择与画面设计 | 第46-47页 |
5.3.2 VR运动镜头的设计 | 第47页 |
5.3.3 空间调度分析 | 第47页 |
5.3.4 实景拍摄——全景摄像机的使用 | 第47-48页 |
5.3.5 后期制作及输出 | 第48-56页 |
5.4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的审美特征 | 第56-57页 |
5.4.1 非物质性审美 | 第56页 |
5.4.2 超真实审美 | 第56页 |
5.4.3 交互性和即时性审美 | 第56-57页 |
5.5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独特的创作价值 | 第57页 |
5.6 《彝乡钩沉》VR影像实例创作的总结与不足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