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工程概述与分析方法介绍 | 第21-38页 |
2.1 工程概述 | 第21-27页 |
2.1.1 矿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| 第21页 |
2.1.2 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1-24页 |
2.1.3 矿山开采现状 | 第24-25页 |
2.1.4 岩体地压显现 | 第25-27页 |
2.1.5 存在的问题 | 第27页 |
2.2 分析方法介绍 | 第27-37页 |
2.2.1 FLAC3D特点 | 第27-29页 |
2.2.2 本构模型与计算模式 | 第29-34页 |
2.2.3 求解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2.4 工程应用 | 第36-3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岩体测试与力学参数 | 第38-54页 |
3.1 岩石力学性质测试 | 第38-44页 |
3.1.1 岩石单轴抗压试验 | 第38-39页 |
3.1.2 Sirovision节理调查 | 第39-44页 |
3.2 超声波测试 | 第44-47页 |
3.2.1 超声波测试简介 | 第44页 |
3.2.2 岩体声波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3 岩体力学参数评估 | 第47-52页 |
3.3.1 岩体力学参数与取值方法 | 第47-50页 |
3.3.2 岩体质量评价及强度参数分析 | 第50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4章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研究 | 第54-67页 |
4.1 设备选择 | 第54-58页 |
4.1.1 设备原理 | 第54-58页 |
4.2 监测方案 | 第58-61页 |
4.2.1 监测目的 | 第58页 |
4.2.2 监测方案 | 第58-61页 |
4.3 围岩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| 第61-66页 |
4.3.1 +35水平距开采区域不同距离的围岩变化规律 | 第61-63页 |
4.3.2 +20水平分段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.3 距开采区域不同距离的围岩变化规律 | 第64-65页 |
4.3.4 各监测面随时间的位移变化规律 | 第65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5章 沿脉运输巷破坏规律与布置优化研究 | 第67-89页 |
5.1 下盘运输巷在开采过程中地压传播规律研究 | 第67-73页 |
5.1.1 连续介质理论分析方法 | 第67-68页 |
5.1.2 位移场分布规律 | 第68-70页 |
5.1.3 应力场分布规律 | 第70-71页 |
5.1.4 塑性区分布规律 | 第71-72页 |
5.1.5 小结 | 第72-73页 |
5.2 现行回采顺序下下盘沿脉运输巷与采场合理距离分析 | 第73-82页 |
5.2.1 同种开采顺序下下盘沿脉运输巷综合评价指标 | 第73-74页 |
5.2.2 位移场分布规律 | 第74-76页 |
5.2.3 应力场分布规律 | 第76-79页 |
5.2.4 塑性区分布规律 | 第79-81页 |
5.2.5 小结 | 第81-82页 |
5.3 不同开采顺序下下盘沿脉运输巷与采场合理距离分析 | 第82-87页 |
5.3.1 位移场分布规律 | 第82-83页 |
5.3.2 应力场分布规律 | 第83-85页 |
5.3.3 塑性区分布规律 | 第85-87页 |
5.3.4 小结 | 第8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6.1 结论 | 第89页 |
6.2 展望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