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x射线和机器视觉的煤矸石分选系统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 
| 1.1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 
| 1.2 选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意义 | 第12-15页 | 
| 1.2.1 人工选煤 | 第12-13页 | 
| 1.2.2 跳汰选煤 | 第13页 | 
| 1.2.3 重介质选煤 | 第13-14页 | 
| 1.2.4 干法选煤 | 第14页 | 
| 1.2.5 基于射线探测识别选煤 | 第14-15页 | 
| 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-17页 | 
| 第2章 X射线和机器视觉选煤技术概述 | 第17-25页 | 
| 2.1 X射线成像技术基础 | 第17-20页 | 
| 2.1.1 X射线成像技术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 
| 2.1.2 X射线成像原理 | 第18-19页 | 
| 2.1.3 X射线成像系统的结构 | 第19-20页 | 
| 2.2 机器视觉 | 第20-23页 | 
| 2.2.1 机器视觉的概念 | 第20页 | 
| 2.2.2 机器视觉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 
| 2.2.3 机器视觉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 
| 2.2.4 机器视觉的发展趋势 | 第22页 | 
| 2.2.5 机器视觉成像系统的结构 | 第22-23页 | 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 
| 第3章 煤与矸石识别分选系统设计 | 第25-53页 | 
| 3.1 概述 | 第25页 | 
| 3.2 识别分选系统工作原理 | 第25页 | 
| 3.3 识别分选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| 第25-27页 | 
| 3.4 识别分选系统硬件设计 | 第27-37页 | 
| 3.4.1 X射线源模块 | 第27-30页 | 
| 3.4.2 X射线机的泄露与防护 | 第30-31页 | 
| 3.4.3 CCD摄像机模块 | 第31-33页 | 
| 3.4.4 X-DAQ数据采集卡模块 | 第33-36页 | 
| 3.4.5 自由落体分选装置 | 第36页 | 
| 3.4.6 分离执行机构 | 第36-37页 | 
| 3.5 识别分选系统软件设计 | 第37-50页 | 
| 3.5.1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| 第37-41页 | 
| 3.5.2 串口通信协议设计 | 第41-42页 | 
| 3.5.3 以太网通信协议设计 | 第42-43页 | 
| 3.5.4 检测识别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| 第43-46页 | 
| 3.5.5 分选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| 第46-50页 | 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3页 | 
| 第4章 煤块与矸石图像处理及算法研究 | 第53-65页 | 
| 4.1 X射线扫描成像原理 | 第53页 | 
| 4.2 X射线衰减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| 第53-59页 | 
| 4.2.1 X射线衰减图像的预处理 | 第53-57页 | 
| 4.2.2 煤块和矸石图像灰度直方图的建立与分析 | 第57-58页 | 
| 4.2.3 煤块和矸石灰度值分布和灰度值统计 | 第58-59页 | 
| 4.3 机器视觉图像中煤块和矸石的厚度 | 第59-63页 | 
| 4.3.1 图像分割 | 第59-62页 | 
| 4.3.2 图像测量 | 第62-63页 | 
| 4.4 确定煤块和矸石分选阈值的方法 | 第63-64页 | 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 
| 第5章 煤与矸石实验数据分析 | 第65-81页 | 
| 5.1 X射线衰减采集煤和矸石图像对比实验 | 第65-76页 | 
| 5.1.1 煤块和铅板X射线衰减图像对比实验 | 第65-68页 | 
| 5.1.2 煤块和矸石X射线衰减图像对比实验 | 第68-76页 | 
| 5.2 X射线衰减图像实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| 第76页 | 
| 5.3 机器视觉采集煤块和矸石图像对比实验 | 第76页 | 
| 5.4 机器视觉图像实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| 第76-77页 | 
| 5.5 煤块和矸石的分选阈值 | 第77-79页 | 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 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 
| 6.1 总结 | 第81-82页 | 
| 6.2 展望 | 第82-83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 
| 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