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硫酸钙晶须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6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2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硫酸钙晶须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混杂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24-26页
第2章 硫酸钙晶须水泥基试件与力学特性试验分析第26-46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泥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水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硫酸钙晶须第26-27页
    2.2 试验设备第27-30页
    2.3 试件制备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掺量选择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件尺寸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制作步骤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试件养护第31-32页
    2.4 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能试验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流动度试验方案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流动度试验结果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流动度试验数据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初、终凝时间试验方案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初、终凝时间试验结果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初、终凝时间数据分析第37页
    2.5 抗折试验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实验仪器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试验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试验结果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试验结果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2.6 抗压试验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试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试验结果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试验结果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2.7 不同晶须对水泥影响的对比第43-46页
第3章 硫酸钙晶须-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件与力学特性试验分析第46-78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46-47页
    3.2 试验材料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水泥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水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砂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石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硫酸钙晶须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聚丙烯纤维第49-50页
    3.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计算混凝土的配合比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晶须与纤维掺量确定第53-55页
    3.4 试验设备第55-58页
    3.5 试块制作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试块尺寸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试件制作流程第59-61页
    3.6 抗折强度试验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试验设备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试验步骤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数据处理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试验结果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试验结果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3.7 抗压强度试验第67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试验设备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试验步骤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数据处理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试验结果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试验结果分析第71-73页
    3.8 混杂效应分析第73-78页
第4章 硫酸钙晶须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影响机理分析第78-94页
    4.1 纤维增强机理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复合材料理论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纤维间距理论第79-80页
    4.2 耗能机理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纤维拔出功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纤维断裂功第82-85页
    4.3 晶须增强机理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裂纹桥接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裂纹偏转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晶须拔出第86页
    4.4 混杂纤维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第86-94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94-96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94-95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2页
致谢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B/Zn、B/Ce、B/Y的掺杂对TiO2抗菌效应的研究
下一篇:含手性与离子基元液晶及其组装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