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6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7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王世贞生平与成就 | 第19-24页 |
2.1 王世贞生平 | 第19页 |
2.2 主要作品及成就 | 第19-24页 |
第三章 王世贞的园林背景研究 | 第24-31页 |
3.1 王世贞的园林背景 | 第24-29页 |
3.1.1 家族对王世贞园林观念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3.1.2 王愔:王世贞园林活动的导师 | 第26页 |
3.1.3 王忬:王世贞园林活动的推动力量 | 第26-27页 |
3.1.4 家族的经济基础成为王世贞园林活动的物质基础 | 第27-28页 |
3.1.5 时代背景 | 第28-29页 |
3.2 王世贞园林观念的理想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.1 博雅自恃 | 第29页 |
3.2.2 刚正不阿 | 第29页 |
3.2.3 潜心学术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弇山园 | 第31-69页 |
4.1 弇山园历史地位分析 | 第31页 |
4.2 弇山园的历史来历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3 弇山园考 | 第32-67页 |
4.3.1 “弇山园”园名与地理位置考 | 第32-33页 |
4.3.2 《弇山园记》分析 | 第33-43页 |
4.3.3 弇山园景分区域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.4 弇山园内景观要素分析 | 第45-59页 |
4.3.4.1 山、石要素 | 第45-49页 |
4.3.4.2 水体要素 | 第49-51页 |
4.3.4.2 建筑主体要素 | 第51-54页 |
4.3.4.3 建筑小品要素 | 第54-55页 |
4.3.4.4 园林植物要素 | 第55-59页 |
4.3.5 列表分析王世贞以诗歌形式对弇山园景点进行的描述 | 第59-67页 |
4.4 王世贞弇山园的思想 | 第67-69页 |
4.4.1 人文思想 | 第67页 |
4.4.2 生态思想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《游金陵诸园记》考 | 第69-107页 |
5.1 列表对诸园概况进行分析 | 第69-73页 |
5.2 以景观要素分类对比《游金陵诸园记》中各园的景点描述 | 第73-80页 |
5.3 金陵诸园解析与平面图示意 | 第80-100页 |
5.3.1 东园 | 第80-84页 |
5.3.2 西园 | 第84-87页 |
5.3.3 南园 | 第87-90页 |
5.3.4 魏公西圃 | 第90页 |
5.3.5 锦衣东园 | 第90-93页 |
5.3.6 万竹园 | 第93页 |
5.3.7 徐锦衣家园 | 第93-96页 |
5.3.8 金盘李园 | 第96-99页 |
5.3.9 徐九宅园 | 第99页 |
5.3.10 莫愁湖园 | 第99页 |
5.3.11 同春园 | 第99页 |
5.3.12 武定侯园 | 第99-100页 |
5.3.13 市隐园 | 第100页 |
5.3.14 武氏园 | 第100页 |
5.4 《游金陵诸园记》的成文目的 | 第100-101页 |
5.5 明代金陵园林中存留至今仍盛名的园林 | 第101-107页 |
5.5.1 白鹭洲公园 | 第101-103页 |
5.5.1.1 从东园到白鹭洲公园的历史年表 | 第101-103页 |
5.5.2 瞻园 | 第103-107页 |
5.5.2.1 瞻园历史年表 | 第103-105页 |
5.5.2.2 瞻园的古今主要景点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第六章 《太仓诸园小记》考 | 第107-114页 |
6.1 列表对《太仓诸园小记》中各园概况进行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6.2 以景观要素分类对比《太仓诸园小记》中各园景点描述 | 第108-110页 |
6.3 太仓诸园解析 | 第110-112页 |
6.3.1 田氏园 | 第110页 |
6.3.2 安氏园 | 第110-111页 |
6.3.3 王氏园 | 第111页 |
6.3.4 杨氏日涉园 | 第111页 |
6.3.5 吴氏园 | 第111页 |
6.3.6 季氏园 | 第111-112页 |
6.3.7 曹氏杜家桥园 | 第112页 |
6.4 《太仓诸园小记》中王世贞的园林观念 | 第112-114页 |
第七章 王世贞园林理论 | 第114-121页 |
7.1 王世贞的园林文化 | 第114-117页 |
7.1.1 儒家思想的体现 | 第114-116页 |
7.1.1.1 曲水流觞 | 第114-115页 |
7.1.1.2 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 | 第115页 |
7.1.1.3 君子比玉 | 第115-116页 |
7.1.1.4 娱亲尽孝 | 第116页 |
7.1.1.5 独乐与共乐 | 第116页 |
7.1.2 道家思想的体现 | 第116-117页 |
7.1.2.1 一池三山 | 第116-117页 |
7.1.3 禅宗思想的体现 | 第117页 |
7.2 王世贞的造园技法 | 第117-121页 |
7.2.1 掇山理水 | 第117-118页 |
7.2.2 移天缩地 | 第118页 |
7.2.3 借景 | 第118-119页 |
7.2.4 尚阴图虚 | 第119-121页 |
7.2.4.1 迂回曲折 | 第119-120页 |
7.2.4.2 审丑奇趣 | 第120-121页 |
结语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4页 |
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24-125页 |
王世贞生平活动简表 | 第12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