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5.1 研究框架 | 第17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投资性房地产和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| 第18-24页 |
2.1 投资性房地产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1.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1.2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 | 第18页 |
2.1.3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| 第18-19页 |
2.1.4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| 第19-20页 |
2.1.5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变更 | 第20页 |
2.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4页 |
2.2.1 盈余管理的相关定义 | 第20页 |
2.2.2 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0-22页 |
2.2.3 盈余管理的表现方式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冠福股份案例概况 | 第24-31页 |
3.1 冠福股份背景介绍 | 第24-27页 |
3.1.1 冠福股份概况 | 第24页 |
3.1.2 冠福股份控股股东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| 第24-26页 |
3.1.3 冠福股份经营状况 | 第26-27页 |
3.2 国内房地产市场增值现状 | 第27-28页 |
3.3 冠福股份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8-31页 |
3.3.1 对扭亏为盈的需求 | 第29页 |
3.3.2 对企业融资的需求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冠福股份案例分析 | 第31-49页 |
4.1 冠福股份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平滑利润 | 第31-33页 |
4.1.1 冠福股份投资性房地产管理状况 | 第31页 |
4.1.2 通过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蓄积利润 | 第31-32页 |
4.1.3 通过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及公允价值评估释放利润 | 第32-33页 |
4.2 冠福股份财务报表分析 | 第33-39页 |
4.2.1 资产负债表分析 | 第33-36页 |
4.2.2 利润表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.3 现金流量表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3 冠福股份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产生积极效果 | 第39-45页 |
4.3.1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 | 第39-40页 |
4.3.2 公司偿债能力提升 | 第40页 |
4.3.3 公司营运能力提升 | 第40-41页 |
4.3.4 公司成长能力提升 | 第41-42页 |
4.3.5 公司成功脱帽 | 第42-43页 |
4.3.6 公司经营战略成功转型 | 第43-45页 |
4.4 冠福股份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利方面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4.1 冠福股份经济利益流入没有增加 | 第45页 |
4.4.2 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| 第45-46页 |
4.4.3 冠福股份现金流依然不乐观 | 第46页 |
4.4.4 导致现金流与利润不匹配 | 第46-47页 |
4.4.5 房地产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存疑 | 第47-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案例启示 | 第49-55页 |
5.1 投资性房地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5.1.1 投资性房地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| 第49-51页 |
5.1.2 现行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| 第51-52页 |
5.2 案例启示 | 第52-55页 |
5.2.1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| 第52页 |
5.2.2 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及时性 | 第52-53页 |
5.2.3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| 第53页 |
5.2.4 建立房地产共享信息平台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