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取舍与转向:张一白电影的创作阶段 | 第12-20页 |
第一节 追求艺术性的“电影作者”阶段 | 第12-15页 |
一、身为第六代导演的突出特色:直面现实、关注都市 | 第13-14页 |
二、作为“电影作者”的自觉意识:趋同主题下多样的叙事结构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展现商业性的“营销导演”阶段 | 第15-20页 |
一、文学作品改编热潮下的选择与接受 | 第16-17页 |
二、新媒体语境下的营销与宣传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都市与情感:张一白电影的主题元素 | 第20-30页 |
第一节 封闭的内心——现代都市人的艰难生活 | 第20-23页 |
一、都市外来人的双重困境 | 第20-22页 |
二、城市中心的孤独患者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疏离与沟通——青年男女的情感焦虑 | 第23-25页 |
一、熟悉的陌生人和疏离的身边人 | 第23-24页 |
二、说不出口的沉默单恋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在漩涡中挣扎——小市民的欲望纠缠 | 第25-26页 |
一、被漠视的情感诉求 | 第25-26页 |
二、懵懂少年的迷失与冲动 | 第26页 |
第四节 怀旧与审视——学生群体的青涩青春 | 第26-30页 |
一、青春记忆的回顾 | 第27页 |
二、青春记忆的延续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冲突与暗示:张一白电影的视听语言 | 第30-41页 |
第一节 主观性极强的镜头运用 | 第30-34页 |
一、长镜头和景深镜头:被暗示的外场景空间 | 第30-33页 |
二、干预性镜头:介入观众思维打破“第四堵墙”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暗示人物心理的视觉表达 | 第34-38页 |
一、表意性鲜明的色彩:悸动的红色和纯洁的白色 | 第34-36页 |
二、多角度切换的视点:视摄影机为眼睛的主观影像镜头 | 第36-38页 |
第三节 多元化的声音呈现 | 第38-41页 |
一、人声:揭示主题的方言和外语 | 第38-39页 |
二、音乐:诠释人物形象的歌曲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忽略与妥协:张一白电影的局限 | 第41-46页 |
第一节 忽略受众消费行为 | 第41-43页 |
一、板块式叙事结构略显纷乱 | 第41-42页 |
二、单一化的题材选择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对唯资本论的妥协 | 第43-46页 |
一、炮制“明星效应”:演员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二、迎合“快餐文化”:网络词语的使用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
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