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主要文献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主要文献 | 第13-15页 |
1.2.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及局限性 | 第17-19页 |
1.5.1 论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5.2 论文存在的不足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控制的理论概述 | 第19-26页 |
2.1 新三板挂牌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1.1 新三板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新三板挂牌公司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1.3 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 新三板挂牌审计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2.1 新三板挂牌审计与IPO审计相比,审计费用低廉 | 第21-22页 |
2.2.2 新三板挂牌审计较年审相比有着较为繁琐的审计流程 | 第22页 |
2.2.3 新三板挂牌审计与年审相比困难更大,风险更高 | 第22页 |
2.2.4 新三板挂牌审计受多方广泛关注 | 第22-23页 |
2.3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控制流程 | 第23-26页 |
2.3.1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控制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2.3.2 新三板挂牌审计特有的风险 | 第24页 |
2.3.3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控制的流程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控制案例分析-基于SH公司案例 | 第26-38页 |
3.1 SH公司新三板挂牌审计案例背景介绍 | 第26-28页 |
3.1.1 SH公司基本情况 | 第26页 |
3.1.2 SH公司新三板挂牌审计流程概况 | 第26-28页 |
3.2 SH公司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现状 | 第28-29页 |
3.2.1 经营不规范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增加 | 第28-29页 |
3.2.2 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的不足而加大检查风险 | 第29页 |
3.3 SH公司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3.1 新三板挂牌审计环境角度-监管部门风险 | 第29-30页 |
3.3.2 新三板挂牌审计客体角度-企业自身风险 | 第30页 |
3.3.3 新三板挂牌审计主体角度-会计师事务所风险 | 第30-31页 |
3.4 SH公司新三板挂牌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分析 | 第31-36页 |
3.4.1 固有风险角度 | 第31-34页 |
3.4.2 控制风险角度 | 第34-36页 |
3.5 SH公司新三板挂牌审计检查风险控制 | 第36-38页 |
3.5.1 连续审计影响审计独立性 | 第36页 |
3.5.2 缺乏行业相关知识 | 第36页 |
3.5.3 审计未能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新三板挂牌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| 第38-43页 |
4.1 审计主体层面的建议 | 第38-40页 |
4.1.1 要坚持风险导向为基础,努力提升风险意识 | 第38页 |
4.1.2 要针对新三板拟挂牌企业的性质,来规划审计计划 | 第38-39页 |
4.1.3 要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及延伸性审计程序来控制风险 | 第39-40页 |
4.1.4 谨慎评估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关联交易风险 | 第40页 |
4.2 审计环境层面的建议 | 第40-41页 |
4.2.1 强化新三板挂牌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 | 第40-41页 |
4.2.2 加强挂牌企业年度报告中财务数据的问责 | 第41页 |
4.3 审计客体层面的建议 | 第41-43页 |
4.3.1 关注企业会计处理不当的问题 | 第41-42页 |
4.3.2 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