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(一) 关于短视频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 关于视频新闻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三) 关于资讯类视频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(二) 案例分析法 | 第15页 |
(三) 内容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(四) 问卷调查法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资讯类短视频及其产生动因分析 | 第17-25页 |
一、短视频的概况分析 | 第17-19页 |
(一) 短视频的发展历程 | 第17-18页 |
(二) 短视频的概念以及类型 | 第18-19页 |
二、资讯类短视频的概况分析 | 第19-22页 |
(一) 资讯类短视频的概念以及类型 | 第19-20页 |
(二) 资讯类短视频产生的动因分析 | 第20-22页 |
三、个案分析——梨视频的发展概况 | 第22-25页 |
(一) 梨视频1.0阶段:精英视角下的独家时政类报道 | 第22-23页 |
(二) 梨视频2.0阶段:聚焦年轻人的多样化资讯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梨视频传播主体特征 | 第25-33页 |
一、内容采集的“排头兵”——梨视频的拍客组织 | 第25-30页 |
(一) 组织构成多样化 | 第27-28页 |
(二) 组织体系扁平化 | 第28-29页 |
(三) 组织管理系统化 | 第29-30页 |
二、内容加工的“大后方”——梨视频的编辑团队 | 第30-33页 |
(一) 视频内容的“把关人” | 第30-31页 |
(二) 视频内容的“再创作者”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梨视频传播内容特征 | 第33-44页 |
一、样本选取说明 | 第33页 |
二、内容取向特征 | 第33-37页 |
(一) 主题特征:以社会类、人物类和趣味类为主 | 第33-35页 |
(二) 报道对象:以平民化视角关注普通人 | 第35-36页 |
(三) 价值取向:趋向中立但不避负面报道 | 第36-37页 |
三、技术形态特征 | 第37-41页 |
(一) 时长:篇幅短小符合碎片化传播 | 第37-38页 |
(二) 音乐:抒情音乐加强情感表达 | 第38-39页 |
(三) 文字:解释说明补充画面表意 | 第39-40页 |
(四) 解说:摒弃配音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| 第40-41页 |
四、叙事方式特征 | 第41-44页 |
(一) 由隐身叙述者主导叙事 | 第41页 |
(二) 多用“当事人视角”进行叙事 | 第41-42页 |
(三) 采用“倒金字塔”结构进行叙事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梨视频传播渠道特征 | 第44-52页 |
一、内容分发渠道 | 第44-47页 |
(一) 社交平台分发:以新浪微博为主 | 第44-46页 |
(二) 自有平台建设:以梨视频APP为主 | 第46-47页 |
二、推广宣传渠道 | 第47-52页 |
(一) 社交平台推广:通过“意见领袖”进行二次传播 | 第47-49页 |
(二) 活动推广:发起“拍客活动”进行用户互动 | 第49-52页 |
第五章 梨视频传播受众特征以及效果分析 | 第52-65页 |
一、传播受众特征分析 | 第52-58页 |
(一) 受众基本信息特征 | 第52-54页 |
(二) 受众使用行为特征 | 第54-57页 |
(三) 受众使用动机特征 | 第57-58页 |
二、传播效果分析 | 第58-65页 |
(一) 认知层面 | 第58-60页 |
(二) 心理和态度层面 | 第60-61页 |
(三) 行动层面 | 第61-65页 |
第六章 梨视频传播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| 第65-73页 |
一、梨视频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| 第65-68页 |
(一) 内容方面 | 第65-66页 |
(二) 渠道分发方面 | 第66-67页 |
(三) 市场方面 | 第67-68页 |
二、梨视频的发展对策分析 | 第68-73页 |
(一) 内容完善对策 | 第68-69页 |
(二) 平台优化对策 | 第69-71页 |
(三) 市场营销对策 | 第71-73页 |
结语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9页 |
附录1 2017.2.10-2017.12.31梨视频官方微博短视频抽样样本 | 第78-87页 |
附录2 梨视频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调查问卷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