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“慢就业”现象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(一)选题缘由 | 第8-9页 |
| 1.1 为何选择“慢就业” | 第8页 |
| 1.2 为何选择“个体化”视角 | 第8-9页 |
| (二)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2.1 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| 2.2 实践意义 | 第9页 |
| 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| 3.1 对个体化的研究 | 第9-11页 |
| 3.2 对“慢就业”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3.3 评述 | 第13页 |
| (四)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| 4.1 个体化 | 第13-14页 |
| 4.2 慢就业 | 第14页 |
| (五)研究设计 | 第14-15页 |
| 5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5.2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5页 |
| 5.3 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| 一、中国社会环境下慢就业的产生条件 | 第15-19页 |
| (一)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| 第15-16页 |
| 1.1 社会各阶层流动性的增加 | 第15-16页 |
| 1.2 个人身份的认同 | 第16页 |
| (二)社会经济的发展 | 第16-19页 |
| 2.1 物质精神生活的富足 | 第16-17页 |
| 2.2 职业生存方式的改变 | 第17-19页 |
| 二、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过程分析 | 第19-27页 |
| (一)脱嵌——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摒弃 | 第20-22页 |
| 1.1 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抵抗 | 第21页 |
| 1.2 对办公环境的不满 | 第21-22页 |
| 1.3 对未来的迷茫 | 第22页 |
| (二)过渡——为融入新制度而挣扎 | 第22-25页 |
| 2.1 身体和精神的煎熬 | 第22-23页 |
| 2.2 与时间赛跑 | 第23-24页 |
| 2.3 来自外部的声音:质疑或鼓励 | 第24-25页 |
| (三)再嵌入——新制度下的新旅程 | 第25-27页 |
| 3.1 或积极或消极的转变 | 第26页 |
| 3.2 或欢喜或忧愁的结局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结果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(一)制度化的生涯模式 | 第27-28页 |
| (二)自我承担的风险人生 | 第28-29页 |
| 2.1 人际关系的疏离 | 第28页 |
| 2.2 从社会责任到个体责任的转嫁 | 第28-29页 |
| 四、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特征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(一)从旧的控制到新的控制 | 第29-30页 |
| 1.1 孜孜不倦的学历追求 | 第29-30页 |
| 1.2 如影随形的制度约束 | 第30页 |
| (二)被迫之下的“自由”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2.1 选择是被迫的 | 第30页 |
| 2.2 选择是单一且无参考模式 | 第30-31页 |
| 五、结论与教育建议 | 第31-34页 |
| (一)研究结论 | 第31-32页 |
| 1.1 慢就业是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表现 | 第31页 |
| 1.2 慢就业是大学生的成年礼 | 第31-32页 |
| (二)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对策 | 第32-34页 |
| 2.1 找准自身定位,树立科学就业观 | 第32页 |
| 2.2 转变教育观念,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| 第32-33页 |
| 2.3 重视创业教育,用创业带动就业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| 附录:访谈提纲 | 第37-3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38-39页 |
| 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