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果树病虫害论文--浆果类病虫害论文--其他浆果类病虫害论文

五倍子提取液对蓝莓采后病害抑制及贮藏品质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引言第11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1.2 蓝莓产业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灰葡萄孢霉研究进展第12-13页
    1.4 五倍子研究进展第13页
    1.5 抑菌机制研究进展第13-14页
    1.6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内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研究意义第14-16页
第2章 天然抑菌试材的筛选第16-21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供试材料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供试菌种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16-17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培养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病原菌的培养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材料的预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抑菌试验第17-18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19-21页
第3章 五倍子活性物质提取及稳定性第21-27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供试材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培养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病原菌培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五倍子预处理第21-22页
    3.2 提取工艺优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超声时间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料液比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乙醇浓度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超声温度第22-23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提取条件优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温度对五倍子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pH对五倍子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光照时间对五倍子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25-27页
第4章 五倍子提取液抑菌机理第27-37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供试材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供试菌种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培养基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病原菌的培养第27-28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五倍子提取物分级萃取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丙二醛(MDA)活性的测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总ATP酶活性的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琥珀酸脱氢酶(SDH)的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碱性磷酸酶(AKP)的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菌丝形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第30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萃取相的抑菌效果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丙二醛(MDA)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ATP酶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碱性磷酸酶(AKP)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五倍子提取液对灰葡萄孢霉琥珀酸脱氢酶(SDH)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电镜观察结果第35-3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5章 五倍子提取液对蓝莓采后病害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第37-50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供试材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供试菌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实验仪器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培养基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病原菌培养第37-38页
    5.2 蓝莓果实处理第38页
    5.3 试验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失重率和腐烂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可滴定酸含量(TA)和可溶性固形物(TSS)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花色苷含量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相对电导率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MDA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维生素C含量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O_2~-生成速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0 多酚氧化酶(PPO)活性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1 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测定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2 苯丙氨酸解氨酶(PAL)活性测定第41页
    5.4 结果与分析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蓝莓果实失重率、腐烂率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蓝莓果实可滴定酸(TA)和可溶性固形物(TSS)的变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蓝莓果实VC的变化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蓝莓果实花色苷的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蓝莓果实电导率、丙二醛的变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蓝莓果实超氧阴离子(O2-)的变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7 蓝莓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的变化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8 蓝莓POD、PPO、CAT、PAL的变化第47-48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0-5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0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50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8页
附录Ⅰ 主要试剂第58-59页
附录Ⅱ 主要仪器设备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种植模式对缓解棉花连作障碍的化感作用机制
下一篇:无约束优化的谱共轭梯度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