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1.2.1 关于负面清单的基本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2.2 关于国外负面清单模式实践经验 | 第15-16页 |
1.2.3 关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 | 第16-17页 |
1.2.4 关于我国负面清单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| 第17-18页 |
1.2.5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| 第18-19页 |
1.3 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结构安排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 主要创新与不足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负面清单模式的基本概况 | 第21-25页 |
2.1 负面清单的概念与实质 | 第21-22页 |
2.1.1 负面清单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2 负面清单的实质 | 第22页 |
2.2 负面清单的特点与构成要素 | 第22-23页 |
2.2.1 负面清单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2.2 负面清单的构成要素 | 第23页 |
2.3 负面清单的历史沿革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中国负面清单模式实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2页 |
3.1 负面清单模式在中国产生的背景 | 第25-26页 |
3.1.1 国际背景 | 第25-26页 |
3.1.2 国内背景 | 第26页 |
3.2 中国负面清单模式实践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2.1 负面清单模式由点及面渐次推行 | 第26-27页 |
3.2.2 负面清单管理逐步完善 | 第27-28页 |
3.3 中国负面清单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2页 |
3.3.1 负面清单的质量不高 | 第28-29页 |
3.3.2 服务业开放水平不高 | 第29页 |
3.3.3 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| 第29-30页 |
3.3.4 外资准入隐性壁垒难消除 | 第30-31页 |
3.3.5 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弱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负面清单模式的典型案例研究:以上海自贸区为例 | 第32-39页 |
4.1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基本内容 | 第32-33页 |
4.1.1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性质界定 | 第32页 |
4.1.2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内容框架 | 第32-33页 |
4.2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的制度红利显著 | 第33-35页 |
4.2.1 外资准入效率提升 | 第33页 |
4.2.2 外商投资活跃 | 第33-34页 |
4.2.3 贸易便利化程度提高 | 第34-35页 |
4.3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实践经验 | 第35-39页 |
4.3.1 持续优化负面清单的内容 | 第35-36页 |
4.3.2 注重改进负面清单的管理 | 第36-39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负面清单模式的建议 | 第39-44页 |
5.1 制定质量优良的负面清单 | 第39-40页 |
5.1.1 及时调整负面清单 | 第39页 |
5.1.2 提高负面清单透明度 | 第39-40页 |
5.1.3 对接国际产业分类标准 | 第40页 |
5.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| 第40-41页 |
5.2.1 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 | 第40页 |
5.2.2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| 第40-41页 |
5.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41-42页 |
5.3.1 加快出台《外国投资法》 | 第41页 |
5.3.2 完善行业法律法规 | 第41-42页 |
5.3.3 健全外资安全审查制度 | 第42页 |
5.4 消除外商准入隐性壁垒 | 第42页 |
5.5 加强负面清单模式下事中事后监管 | 第42-44页 |
5.5.1 转变监管理念 | 第42-43页 |
5.5.2 衔接好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 | 第43页 |
5.5.3 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框架 | 第43-4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