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2 国内外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| 第15-22页 |
2.1 我国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| 第15-17页 |
2.1.1 我国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1.2 我国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| 第16-17页 |
2.2 境外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| 第17-20页 |
2.2.1 美国管理模式 | 第18页 |
2.2.2 韩国管理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2.3 香港管理模式 | 第19-20页 |
2.3 国内外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比较 | 第20-22页 |
3 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| 第22-30页 |
3.1 民生银行成都分行简介 | 第22页 |
3.2 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| 第22-26页 |
3.2.1 政策制度方面 | 第22-23页 |
3.2.2 业务流程方面 | 第23页 |
3.2.3 内控合规方面 | 第23-24页 |
3.2.4 个人信审方面 | 第24页 |
3.2.5 贷款准入方面 | 第24-25页 |
3.2.6 风险预警方面 | 第25页 |
3.2.7 贷后管理方面 | 第25-26页 |
3.3 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3.3.1 制度上的缺陷 | 第26页 |
3.3.2 风险监控力度不够 | 第26-27页 |
3.3.3 借款人贷前调查不深入 | 第27页 |
3.3.4 业务自动化审批程度较低 | 第27-28页 |
3.3.5 风险量化管理仍需提高 | 第28页 |
3.4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4.1 经济形势变化与风险策略的调整不匹配 | 第28-29页 |
3.4.2 风险管理制度与风控需求不匹配 | 第29页 |
3.4.3 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与业务开拓不匹配 | 第29-30页 |
4 建立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 | 第30-44页 |
4.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评估内容 | 第30-33页 |
4.1.1 借款人还款能力 | 第30-31页 |
4.1.2 借款人还款意愿 | 第31-32页 |
4.1.3 借款人收入还贷比 | 第32-33页 |
4.2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方法 | 第33-36页 |
4.2.1 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| 第33页 |
4.2.2 指标的选取与定义 | 第33-36页 |
4.3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| 第36-44页 |
4.3.1 样本选取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4.3.2 样本同质性信度检验 | 第40页 |
4.3.3 选取指标与风险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.4 模型构建 | 第41-44页 |
5 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建议 | 第44-50页 |
5.1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| 第44-45页 |
5.1.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| 第44页 |
5.1.2 加强合规制度建设 | 第44-45页 |
5.1.3 建立风险管理培训制度 | 第45页 |
5.2 细化授信制度细则 | 第45-47页 |
5.2.1 细化评级体系 | 第45-46页 |
5.2.2 实行限额管理 | 第46页 |
5.2.3 强化贷后管理 | 第46页 |
5.2.4 提升专业水平 | 第46-47页 |
5.3 强化贷前风险识别 | 第47页 |
5.4 减少人为因素干预 | 第47-48页 |
5.5 优化模型设计 | 第48-50页 |
6 结论 | 第50-52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0页 |
6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