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1.2.1 超声回波信号参数估计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超声Lamb波与缺陷的交互作用 | 第12-13页 |
| 1.2.3 超声导波阵列传感器技术 | 第13-14页 |
| 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基本理论 | 第16-27页 |
| 2.1 人工蜂群算法概述 | 第16-19页 |
| 2.1.1 蜂群行为 | 第16-17页 |
| 2.1.2 算法基本原理 | 第17-19页 |
| 2.2 超声Lamb波理论 | 第19-25页 |
| 2.2.1 Lamb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| 第20-23页 |
| 2.2.2 Lamb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| 第23-25页 |
| 2.3 散射系数矩阵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Lamb波参数估计与模态分离 | 第27-43页 |
| 3.1 人工蜂群算法的改进 | 第27-29页 |
| 3.2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性能评估 | 第29-34页 |
| 3.2.1 超声回波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3.2.2 构造目标函数 | 第30页 |
| 3.2.3 参数设置与结果分析 | 第30-34页 |
| 3.3 Lamb波参数估计与模态分离 | 第34-42页 |
| 3.3.1 传统模态分离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3.3.2 实验设置 | 第37-38页 |
| 3.3.3 结果分析 | 第38-42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四章 板类结构中Lamb波与典型缺陷的交互作用 | 第43-62页 |
| 4.1 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9页 |
| 4.1.1 激励信号加载方式 | 第43-44页 |
| 4.1.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| 第44-47页 |
| 4.1.3 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4.2 各向同性材料中Lamb波与典型缺陷的交互作用 | 第49-53页 |
| 4.2.1 圆孔型缺陷直径对散射特性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4.2.2 圆孔型缺陷深度对散射特性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| 4.3 各向异性材料中Lamb波与典型缺陷的交互作用 | 第53-61页 |
| 4.3.1 复合材料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6页 |
| 4.3.2 圆孔型缺陷直径对散射特性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| 4.3.3 圆孔型缺陷深度对散射特性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五章 基于超声衰减系数的散射系数位移补偿算法 | 第62-69页 |
| 5.1 超声波衰减特性 | 第62-64页 |
| 5.1.1 超声波衰减现象 | 第62-63页 |
| 5.1.2 超声衰减系数 | 第63-64页 |
| 5.2 散射系数位移补偿算法 | 第64-68页 |
| 5.2.1 Lamb波的衰减现象 | 第64-66页 |
| 5.2.2 Lamb波的衰减方程 | 第66页 |
| 5.2.3 散射系数位移补偿算法 | 第66-68页 |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| 6.1 研究总结 | 第69-70页 |
| 6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