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6页 |
(一)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、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2、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5页 |
1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2、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4-15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(四)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一、南昌会战的历史背景 | 第16-27页 |
(一)南昌会战前的国际形势 | 第16-18页 |
(二)南昌会战前的国内局势 | 第18-22页 |
(三)日军侵华战略的变化 | 第22-27页 |
二、南昌会战前中国抗战力量积极备战 | 第27-34页 |
(一)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备战 | 第27-30页 |
1、会战前期国民政府调整内外政策 | 第27-28页 |
2、国民政府调整军事政治策略 | 第28-30页 |
(二)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抗日 | 第30-32页 |
1、动员民众组织建立进步团体,开展抗战宣传 | 第30-31页 |
2、动员民众支援前线抗敌,配合军队作战 | 第31-32页 |
3、建立敌后抗敌武装 | 第32页 |
(三)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| 第32-34页 |
1、民众成立救亡组织 | 第32-33页 |
2、民众参加救助活动 | 第33-34页 |
三、南昌会战过程 | 第34-51页 |
(一)中日双方的兵力部署情况 | 第35-41页 |
1、日本军队部署情况 | 第35-38页 |
2、中国军队部署情况 | 第38-41页 |
(二)会战的进程 | 第41-50页 |
1、准备阶段(1938.12—1939.3.16) | 第41-44页 |
2、防御阶段(1939.3.17-1939.3.27) | 第44-47页 |
3、反攻阶段(1939.4.17-1939.5.9) | 第47-50页 |
(三)南昌会战的结果 | 第50-51页 |
四、南昌会战的失败原因 | 第51-63页 |
(一)南昌会战中的中日实力对比差距悬殊 | 第51-53页 |
1、中日军队投入兵力对比 | 第51页 |
2、中日军队兵种对比 | 第51-52页 |
3、中日装备存在着巨大差异 | 第52-53页 |
(二)中日军队素质对比差距显著 | 第53-54页 |
1、日军军队素质 | 第53页 |
2、中国军队素质 | 第53-54页 |
(三)中国方面政略贯彻不力 | 第54-57页 |
1、国民党军队力量的涣散与失和 | 第55页 |
2、民众力量动员不力 | 第55-57页 |
3、国际力量的争取不到位 | 第57页 |
(四)中国军队战略战术存在失当 | 第57-60页 |
1、战略存在着失当 | 第57-59页 |
2、战术存在错误 | 第59-60页 |
(五)其它因素 | 第60-63页 |
1、保卫南昌的决心不坚决 | 第60页 |
2、战前准备不充分 | 第60-61页 |
3、日军集结并且投入了空前强大的支援力量 | 第61-63页 |
五、南昌会战的意义与教训 | 第63-67页 |
(一)南昌会战的意义 | 第63-64页 |
1、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| 第63-64页 |
2、凝结了誓死抗争、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财富 | 第64页 |
3、为后退决战战术思路提供了思考 | 第64页 |
(二)南昌会战的教训 | 第64-67页 |
1、必须放手发动群众,增强抗战力量 | 第64-65页 |
2、必须加强军队建设,提高军队素质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