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新型磷酸酯类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前言第11-29页
    1.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锂离子电池应用前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锂离子电池结构原理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及事故机理第13-14页
    1.2 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第14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发展与分类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(GPE)体系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锂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应该具备的条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PEO类凝胶电解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PAN类凝胶电解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4 PVDF类凝胶电解质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5 PMMA类凝胶电解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常用合成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物理吸附法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化学交联法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凝胶电解质(GPE)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凝胶电解质的导电机理第22-23页
    1.3 磷酸酯类化合物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磷酸酯类阻燃添加剂特征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磷酸酯类阻燃添加剂阻燃机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磷酸酯类锂离子电池阻燃剂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磷酸酯类锂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第25-27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设计思路第27-29页
第二章 磷酸酯类单体及聚合物合成及相关性能表征第29-45页
    2.1 实验仪器试剂及聚合反应前躯体纯化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聚合反应前躯体的纯化处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交联剂TEGDMA的提纯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引发剂(AIBN)纯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3 双键单体纯化第30-31页
    2.2 双键磷酸酯单体的合成与表征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(丙烯酰氧乙基)/(2-甲基丙烯酰氧乙基)烷基磷酸酯合成表征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氯磷酸二烷基酯的合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(丙烯酰氧乙基)二烷基磷酸酯合成表征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烯丙基、丁烯基膦酸二乙酯聚合单体的合成第34页
    2.3 聚合物合成及相关性能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磷酸酯单体溶液聚合均聚、共聚物制备及表征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磷酸酯单体溶液聚合反应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磷酸酯共聚的单体转化率第36-37页
    2.4 聚合物热性能分析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热重分析样品的制备与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热重分析样品的分析第38-4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三章 磷酸酯类凝胶电解质制备条件的优化研究第45-56页
    3.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 3.2 聚合反应前躯体预处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双键单体纯化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引发剂纯化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交联剂类的提纯第46页
    3.3 锂离子凝胶电解质的热聚合制备条件的研究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引发剂和温度的优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电解液含量的优化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交联剂的优化第48-49页
    3.4 磷酸酯类凝胶电解质交联剂用量的优化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AEDEP-交联剂二元体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MADEP-交联剂二元体系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AEDBP-交联剂二元体系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三种磷酸酯单体-交联剂二元聚合体系小结第54-5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四章 磷酸酯类体系凝胶电解质电导及相关性质研究第56-9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6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仪器与原料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合成磷酸酯类凝胶电解质的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4.3 三元凝胶电解质体系第57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磷酸酯-磷酸酯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磷酸酯-膦酸酯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磷酸酯-其它双键单体-交联剂三元体系交联剂的优化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磷酸酯-MA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磷酸酯-MMA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磷酸酯-EA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磷酸酯-PA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磷酸酯-DEAM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磷酸酯-AN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0 磷酸酯-S-交联剂三元体系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1 AEDEP、MADEP、AEDBP-双键单体-TEGDMA(1:1:1) (mol比)电导分析66第76-80页
    4.4 扫描电镜(SEM)分析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电解质微观结构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4.5 添加单体电解液体系及其聚合电解质的燃烧阻燃实验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添加单体MADBP电解液体系自熄时间测定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不同MADBP添加量对火焰传递速率的影响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MADBP-MA凝胶电解质的燃烧实验第87-88页
    4.6 磷酸酯-Li+相互作用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MADBP-Li+作用核磁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MADBP-Li+作用高分辨质谱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MADBP-Li+作用红外分析第92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92-94页
本论文小结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101页
附录第101-123页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3-124页
致谢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启动方法研究
下一篇:综合医院中心供应室建筑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