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-9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研究空白 | 第9-14页 |
1.2.1 棚户区改造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2 居民满意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研究空白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4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5 论文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6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7 论文拟解决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1.7.1 拟解决关键问题 | 第17页 |
1.7.2 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2 相关理论介绍 | 第19-27页 |
2.1 棚户区改造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1.1 社会保障理论 | 第19页 |
2.1.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3 级差地租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满意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2.2.1 经济学领域的满意度理论研究 | 第21-24页 |
2.2.2 社会学领域的满意度理论研究 | 第24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3 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7-43页 |
3.1 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| 第27页 |
3.2 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27-31页 |
3.2.1 构建居民满意度模型的理论框架 | 第27-29页 |
3.2.2 居民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| 第29-31页 |
3.3 建立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1-36页 |
3.3.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3.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及程序 | 第32页 |
3.3.3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依据 | 第32页 |
3.3.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2-36页 |
3.4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| 第36-41页 |
3.4.1 层次分析法具体流程 | 第36-38页 |
3.4.2 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| 第38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4 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调查及评价分析 | 第43-59页 |
4.1 棚户区改造居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 | 第43-47页 |
4.1.1 满意度样本情况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1.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| 第44-47页 |
4.2 指标可靠度检验 | 第47-50页 |
4.2.1 问卷信度检验 | 第47页 |
4.2.2 问卷效度检验 | 第47-50页 |
4.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满意度指数 | 第50-56页 |
4.3.1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流程 | 第50页 |
4.3.2 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指数的计算 | 第50-56页 |
4.4 满意度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5 提升棚户区改造建设居民满意度的建议 | 第59-63页 |
5.1 调查结论 | 第59页 |
5.2 提升棚户区改造建设居民满意度的建议 | 第59-63页 |
6 总结及展望 | 第63-67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63-64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4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