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部分 绪论 | 第12-18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2-16页 |
(一) 社会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 关怀意识淡薄 | 第12-13页 |
2. 对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再思考 | 第13-14页 |
(二) 教育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 标准化取向 | 第14-15页 |
2. 技术理性取向 | 第15页 |
3. 幼儿园教师的发展需要关怀取向 | 第15-16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6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部分 已有研究综述及反思 | 第18-25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(一) 专业与超越专业 | 第18-19页 |
(二) 关怀 | 第19页 |
(三) 关怀取向 | 第19-20页 |
二、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三、关怀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5页 |
(一) 国外研究 | 第21-22页 |
(二) 国内研究 | 第22-25页 |
1. 理论研究 | 第22页 |
2. 实践研究 | 第22-25页 |
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| 第25-27页 |
一、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25页 |
二、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25-26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第四部分 内尔·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 | 第27-41页 |
一、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27-30页 |
(一)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 | 第27-29页 |
1. 社会生活的巨变对“关怀”的呼唤 | 第27-28页 |
2. “经济效益至上”导致道德缺失 | 第28页 |
3. 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扼杀了“关怀” | 第28-29页 |
(二)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潮流——全球化 | 第29-30页 |
二、关怀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| 第30-36页 |
(一) 哲学基础:人本主义教育哲学 | 第30-31页 |
(二) 伦理学基础:关怀伦理学 | 第31-36页 |
1. 关怀的含义 | 第31-33页 |
2. 关怀的类型 | 第33-34页 |
3. 关怀的特点 | 第34-35页 |
4. 关怀伦理与专业伦理 | 第35-36页 |
三、关怀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| 第36-41页 |
(一) 教育关怀 | 第36-37页 |
(二) 教育目的 | 第37-38页 |
(三) 教育内容 | 第38-39页 |
(四) 教育方法 | 第39-40页 |
(五) 师生关系 | 第40-41页 |
第五部分 关怀: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新取向 | 第41-50页 |
一、关怀取向下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内涵 | 第41-42页 |
二、关怀取向下幼儿园教师发展的目标:成为关怀型教师 | 第42-43页 |
三、关怀取向下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内容 | 第43-47页 |
(一) 关怀自我 | 第43-44页 |
(二) 关怀幼儿 | 第44页 |
(三) 关怀家长 | 第44-45页 |
(四) 关怀同事 | 第45-46页 |
(五) 关怀知识 | 第46页 |
(六) 关怀人类的生存环境 | 第46-47页 |
四、关怀取向下幼儿园教师发展的途径:生活化的关怀途径 | 第47-48页 |
五、关怀取向下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标志:是否建立了关怀性关系 | 第48-50页 |
第六部分 超越专业:幼儿园教师发展需要关怀取向 | 第50-64页 |
一、关怀取向的优势 | 第50-53页 |
(一) 关怀取向充满激情与智慧 | 第50-51页 |
(二) 关怀取向有利于实现幼儿园教师个体的生命意义 | 第51页 |
(三) 关怀取向有利于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理想的形成 | 第51-52页 |
(四) 关怀取向赋予幼儿园教师发展以新的视角 | 第52-53页 |
二、专业化取向的不足 | 第53-56页 |
(一) 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关怀性的思考 | 第53-54页 |
(二) 对专业地位的追求忽视了关怀关系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(三) 对技术理性的推崇忽视了幼儿园教师关怀素养的培养 | 第55-56页 |
三、幼儿园教师发展的现实需求 | 第56-64页 |
(一) 关怀意识有待提高 | 第56-59页 |
1.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| 第58页 |
2. 关怀素养先天不足 | 第58-59页 |
(二) 关怀能力不足 | 第59-61页 |
1. 教师自身因素 | 第60页 |
2. 外在因素 | 第60-61页 |
(三) 关怀表现令人堪忧 | 第61-64页 |
第七部分 关怀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路径 | 第64-71页 |
一、关怀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个案 | 第64-67页 |
(一) 培养目的 | 第64页 |
(二) 培养内容 | 第64-66页 |
1. 关怀意识 | 第64-65页 |
2. 关怀能力 | 第65页 |
3. 关怀行动 | 第65-66页 |
(三) 培养方法 | 第66-67页 |
1. 体验 | 第66页 |
2. 实践 | 第66-67页 |
3. 反思 | 第67页 |
二、对关怀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发展路径的思考 | 第67-71页 |
(一) 幼儿师范教育中纳入关怀素养的内容 | 第67-69页 |
1.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关怀课程 | 第67-68页 |
2. 学习关怀理论知识,以形成关怀意识 | 第68-69页 |
(二) 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关怀能力 | 第69-71页 |
1. 建立关怀性关系,坚定关怀信念 | 第69-70页 |
2. 持续反思和改进,提高关怀能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