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.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| 第17-26页 |
2.1 站点设置 | 第17-18页 |
2.2 仪器介绍 | 第18-23页 |
2.3 计算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.1 云高仪工作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3.2 混合层高度的计算方法 | 第24页 |
2.4 气象及细颗粒物浓度数据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京津冀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 | 第26-42页 |
3.1 数据筛选 | 第26-32页 |
3.1.1 仪器比对验证 | 第26-27页 |
3.1.2 混合层高度验证 | 第27-32页 |
3.2 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 | 第32-38页 |
3.2.1 混合层高度的频率分布 | 第32-33页 |
3.2.2 混合层高度空间差别 | 第33-35页 |
3.2.3 混合层高度季节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2.4 混合层高度季节日变化特征 | 第36-38页 |
3.2.5 站点一致性 | 第38页 |
3.3 混合层高度的影响因素 | 第38-41页 |
3.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混合层高度对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| 第42-51页 |
4.1 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与混合层高度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4.2 混合层内大气细颗粒物污染负荷(PM_(2.5)×MLH) | 第43-49页 |
4.2.1 混合层内大气细颗粒物污染负荷空间差异 | 第43-45页 |
4.2.2 混合层内大气细颗粒物污染负荷季节变化 | 第45-46页 |
4.2.3 污染负荷季节日变化特征 | 第46-49页 |
4.3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4页 |
5.1 结论 | 第51-52页 |
5.2 本文创新点 | 第52页 |
5.3 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