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3 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银行保险概述 | 第16-21页 |
2.1 银行保险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1 银行保险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1.2 银行保险的起源 | 第16页 |
2.2 银行保险的合作机理 | 第16-18页 |
2.3 银行保险的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4 银行保险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2.4.1 银行保险自身的特征 | 第19页 |
2.4.2 银行保险与其他保险业务的区别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我国财险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 | 第21-25页 |
3.1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历程 | 第21页 |
3.2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总体发展情况 | 第21-23页 |
3.3 我国银保业务中财产险与寿险的区别 | 第23页 |
3.4 我国财险银行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5 我国财险银行保险业务的主要合作模式 | 第24-25页 |
第4章 我国财险公司银行保险产品分类 | 第25-33页 |
4.1 我国财险公司典型银保产品分类 | 第25-27页 |
4.2 我国财险公司银行保险产品发展案例——以中国人保财险为例 | 第27-33页 |
4.2.1 人保财险公司简介 | 第27页 |
4.2.2 人保财险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情况 | 第27-29页 |
4.2.3 人保财险银行保险业务的主打产品 | 第29-30页 |
4.2.4 人保财险银保产品SWOT分析 | 第30-33页 |
第5章 我国财险公司银保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8页 |
5.1 产品的自身问题 | 第33-35页 |
5.1.1 与银行相契合的产品较少 | 第33页 |
5.1.2 银保产品的同质性较强 | 第33-34页 |
5.1.3 产品结构单一、持续增长潜力较弱 | 第34页 |
5.1.4 单均手续费较低、竞争力不强 | 第34-35页 |
5.2 产品的技术问题 | 第35页 |
5.2.1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不完善 | 第35页 |
5.2.2 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| 第35页 |
5.3 双方的合作问题 | 第35-38页 |
5.3.1 银保双方的合作层次浅 | 第35-36页 |
5.3.2 思想观念落后,对银行保险重视程度不足 | 第36页 |
5.3.3 客户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| 第36-37页 |
5.3.4 银行保险缺乏推动、激励政策 | 第37页 |
5.3.5 全国各地银保业务发展不均衡 | 第37-38页 |
第6章 影响我国财险公司银保产品发展的因素分析 | 第38-43页 |
6.1 外部因素分析 | 第38-40页 |
6.1.1 政策法规 | 第38页 |
6.1.2 监管制度 | 第38-39页 |
6.1.3 市场环境 | 第39-40页 |
6.1.4 业务需求 | 第40页 |
6.2 内部因素分析 | 第40-43页 |
6.2.1 重视程度 | 第40-41页 |
6.2.2 营销策略 | 第41页 |
6.2.3 产品性质 | 第41页 |
6.2.4 研发能力 | 第41-42页 |
6.2.5 培训水平 | 第42页 |
6.2.6 后台支持 | 第42-43页 |
第7章 我国财险公司银保产品发展的对策 | 第43-50页 |
7.1 产品开发的对策 | 第43-46页 |
7.1.1 完善与银行自营业务相契合的银保产品体系 | 第43-45页 |
7.1.2 开发“理财”加“保障”的新产品 | 第45页 |
7.1.3 加强销售的技术支持 | 第45-46页 |
7.2 创新销售模式 | 第46-48页 |
7.2.1 创新合作模式 | 第46页 |
7.2.2 积极拓展银保新渠道 | 第46-47页 |
7.2.3 创新营销工具,提升销售成功率 | 第47-48页 |
7.3 提升银保合作深度 | 第48-50页 |
7.3.1 优化销售协议模式并逐渐向战略联盟转变 | 第48页 |
7.3.2 探索银行保险的金融控股公司 | 第48-50页 |
第8章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