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论文选题 | 第13-17页 |
1.1.1 选题缘起 | 第13-15页 |
1.1.2 学术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目的 | 第17-19页 |
1.2.1 项目相关概念解析 | 第17-18页 |
1.2.2 项目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2 秀山历史沿革与民族民俗风貌 | 第21-37页 |
2.1 秀山区位及历史概况 | 第21-24页 |
2.2 秀山的民俗文化艺术 | 第24-27页 |
2.2.1 秀山的民间艺术 | 第25-26页 |
2.2.2 秀山的社会风俗 | 第26-27页 |
2.3 秀山传统建筑风貌 | 第27-37页 |
2.3.1 具有生活气息的场镇公共空间 | 第28-32页 |
2.3.2 反映民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貌 | 第32-35页 |
2.3.3 秀山天后宫历史会馆 | 第35-37页 |
3 传统会馆的地域建筑特色 | 第37-55页 |
3.1 会馆建筑功能的地域适应性 | 第37-42页 |
3.1.1 会馆类型 | 第37-38页 |
3.1.2 会馆建筑及功能 | 第38-40页 |
3.1.3 会馆基本空间规制 | 第40-42页 |
3.2 建筑风格的民俗地域化 | 第42-47页 |
3.2.1 外部造型的地域特色 | 第42-45页 |
3.2.2 装饰艺术的地域特色 | 第45-47页 |
3.3 各具地域特色的天后宫 | 第47-53页 |
3.3.1 妈祖文化的发源与传播 | 第47-48页 |
3.3.2 闽台地区的天后宫 | 第48-51页 |
3.3.3 西南地区的天后宫 | 第51-5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4 秀山天后宫建筑群设计 | 第55-97页 |
4.1 秀山天后宫建筑群总体构思及设计理念 | 第55-58页 |
4.1.1 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 | 第55页 |
4.1.2 城镇空间结构的梳理 | 第55-56页 |
4.1.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| 第56-58页 |
4.2 与环境对话的建筑群总体布局 | 第58-65页 |
4.2.1 场地现状环境及问题 | 第58-60页 |
4.2.2 利用轴线引导总体布局 | 第60-63页 |
4.2.3 围绕轴线展开建筑功能 | 第63-65页 |
4.3 传统会馆建筑特色的空间营造 | 第65-78页 |
4.3.1 传统戏台空间处理 | 第65-70页 |
4.3.2 观众区空间及视线组织 | 第70-73页 |
4.3.3 院落为核心的空间营造 | 第73-76页 |
4.3.4 楼阁与抱厅形态的结合 | 第76-78页 |
4.4 民族地域特色的形态塑造 | 第78-90页 |
4.4.1 延续传统建筑的体量尺度 | 第78-81页 |
4.4.2 塑造地域特征的外部轮廓 | 第81-87页 |
4.4.3 民族特色造型元素的运用 | 第87-90页 |
4.5 多元文化地域装饰的融合 | 第90-94页 |
4.5.1 传统装饰理念的运用 | 第90-93页 |
4.5.2 地方材料的合理运用 | 第93-94页 |
4.5.3 色彩质感的协调统一 | 第9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4-97页 |
5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建筑技术实践 | 第97-109页 |
5.1 主体结构的地域特色传承 | 第97-104页 |
5.1.1 传统构架地域梁架特色的继承 | 第97-100页 |
5.1.2 再现传统屋顶的构筑技术 | 第100-104页 |
5.2 细部装饰的技术措施 | 第104-107页 |
5.2.1 墙体表面的装饰构造处理 | 第104-105页 |
5.2.2 戏台的装饰与构造技术 | 第105-106页 |
5.2.3 檐下空间的装饰构造处理 | 第106-10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6 结语 | 第109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5页 |
附录 | 第115-128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15页 |
B. 秀山天后宫建筑施工图图纸(作者绘制部分目录) | 第115-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