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| 1.2.1 崩岗侵蚀研究介绍及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1.2.2 研究对象所在地的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降雨入渗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崩岗区土的基本物理特性试验 | 第19-41页 |
| 2.1 概述 | 第19页 |
| 2.2 天然含水率、天然干密度试验 | 第19-20页 |
| 2.3 比重试验 | 第20-22页 |
| 2.4 颗粒分析试验 | 第22-31页 |
| 2.5 界限含水率试验 | 第31-34页 |
| 2.5.1 液塑限试验 | 第31-32页 |
| 2.5.2 细粒土的分类 | 第32-34页 |
| 2.6 击实试验 | 第34-36页 |
| 2.7 渗透试验 | 第36-38页 |
| 2.8 静三轴试验 | 第38-40页 |
| 2.9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3章 崩岗区土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| 第41-58页 |
| 3.1 概述 | 第41-43页 |
| 3.1.1 直接剪切试验仪器 | 第41-42页 |
| 3.1.2 重塑土的直接剪切试验方案 | 第42-43页 |
| 3.2 含水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| 3.2.1 试验方案 | 第43页 |
| 3.2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3.3 干密度对非饱和试样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| 3.3.1 试验方案 | 第45-46页 |
| 3.3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3.4 干密度对饱和试样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3.4.1 试验方案 | 第50页 |
| 3.4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3.5 石灰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| 3.5.1 石灰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3.5.2 养护时间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3.6 干湿循环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| 3.6.1 试验概述 | 第55页 |
| 3.6.2 试验方案 | 第55-56页 |
| 3.6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4章 崩岗的侵蚀机理 | 第58-68页 |
| 4.1 崩岗侵蚀的成因机理 | 第58页 |
| 4.2 崩岗区土的成分和特性 | 第58-59页 |
| 4.3 水对崩岗区土的作用分析 | 第59页 |
| 4.4 崩岗侵蚀的力学机制 | 第59-66页 |
| 4.4.1 雨滴侵蚀力 | 第60-63页 |
| 4.4.2 坡面径流侵蚀力 | 第63-66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| 第5章 降雨入渗条件下崩岗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68-86页 |
| 5.1 概述 | 第68-69页 |
| 5.2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理论分析 | 第69-72页 |
| 5.2.0 饱和—非饱和土壤水分渗流的基本方程 | 第70-71页 |
| 5.2.1 降雨入渗边界处理 | 第71页 |
| 5.2.2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| 第71-72页 |
| 5.3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| 第72-75页 |
| 5.3.1 概述 | 第72-73页 |
| 5.3.2 试验设备 | 第73-74页 |
| 5.3.3 试验步骤 | 第74页 |
| 5.3.4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5.4 SEEP/W、SLOPE/W 软件分析过程 | 第75-77页 |
| 5.4.1 SEEP/W的简介 | 第75-76页 |
| 5.4.2 SLOP/W的简介 | 第76-77页 |
| 5.5 建模和参数整理 | 第77-80页 |
| 5.5.1 案例所在地的暴雨特征 | 第77-78页 |
| 5.5.2 建模和计算步骤 | 第78-80页 |
| 5.6 坡度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80-81页 |
| 5.7 石灰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81-84页 |
| 5.7.1 石灰土层的建模 | 第82-83页 |
| 5.7.2 石灰土层厚度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| 第83-84页 |
| 5.8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9页 |
| 6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| 6.2 创新之处 | 第87页 |
| 6.3 不足之处 | 第87-88页 |
| 6.4 展望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